正文 第60章 聖主施恩赦海寇慈親憶子染沉屙(2 / 3)

且說安老爺無事在家,每日含飴弄孫,十分快活。家中之事,全是兩個媳婦經管,老夫妻不用操心,惟有愛子離家一年有餘,雖然音信常通,究難見麵。而且自從到了山東辦理賊寇,征平了青雲山,攻破了羊角嶺,也算立下功勞,無如賊匪尚多,一時難以平定。身在軍營,東奔西走,空說有家眷同去,一邊在省城居住,一邊在營盤安身,相隔既遠,焉能照料?老夫妻每一念及,時刻焦愁。幸而兩個媳婦極意承歡,整日抱了兩個孩兒來老夫妻麵前,引那孩子耍笑,以博二老寬心。提到兒子在外,不知何日方得回京團聚,那何、張二位更會說,說道:“公婆不必掛心,大約不久即可歸家。賊匪已經平了兩處,所剩無多,至遲再等一年半載,大功必然告成。公婆想,假如不放山東,竟去烏裏雅蘇台,又當如何?今日不過在山東千裏之外而已,較之出口萬裏程途,那才真是令人空想。”何、張二人一口同音,都以此言勸解。那安老翁倒也罷了,惟有那佟太夫人,任憑你怎樣勸,總是惦記著愛子,恨不能立刻就將山東賊匪辦完,回轉京師,一家團聚,才稱心滿意。

這一天,安老爺接著了安公子由省城發來家信,信內細述歐氏弟兄已投降,妻女四人現同家眷齊赴鄧莊,自己請病假就醫,亦赴鄧莊聚會,好商議攻山。雖奏折內是目疾請假,其實無恙,請父母放心。此間事略有頭緒,止要有人能熟悉天目山中路徑,即可挖地道暗入賊巢。刻與顧朗山商議,不愁無人熟悉路徑。團總兵現替統領營兵,一切軍務仍由朗山調遣。鄧翁所薦之四將,現隨同回家,俟男銷假時,一同赴營當差。周、郝四將仍在營中,田總兵相待甚優。褚一爺已實授都司,大姐姐而今是三品誥封淑人。將來再能立功,大可升至一二品大員;泰山鄧翁日後不難受一二品封贈,所謂皇天不負好心人也。家中二位大人,福體康健,兩媳侍奉,含飴弄孫,與男在家無異,請大人萬勿懸念雲雲。這信可謂寫得周到了,那知老夫妻接信後,老大耽驚。實老爺尚好,安太太見信中有請假就醫之語,心中如何放得下,直弄得朝夕盼望,恨不能即刻見麵才好。兩位少夫人未嚐不慮及丈夫在外一載有餘,勞於王事,東西奔走,因要安慰二老,所以反做出無事人一樣,在旁勸解二老不用掛念。

那日正在上房談話,何、張兩位少夫人抱了孩子來與二老解悶,張親家太太也來了,正在引孩子頑笑,忽見戴勤進來回說:

“烏大爺有信給老爺請安。”說罷,把信呈上。安老爺且不看信,先從案上拿了個眼鏡,在手袖中取出小手巾,將眼鏡揩了一陣,揩得明亮,然後才戴上,把那烏大爺的一封信拿來拆開,從頭至尾看了一遍,又把安公子寄與烏老師的原信亦細看一遍,把信遞與安太太說:“太太,你看烏老大這封信,是為玉哥奏請病假就醫調治,怕我們不放心,特地寫信來安慰,又把玉哥寄與他的親筆信一並封了,送來給我們看,可謂周到之至。我想玉哥必無甚麼大病,看他這兩封信,都是自己寫的,精神飽滿,書法端楷,斷不是有病之人能如此寫的。太太,你盡可放心罷。”安太太聞言,忙把那信接過來細看,果然是烏大爺恐怕老師、師母不放心,特地安慰。細閱安公子原信,說是並無大病,因在營日久,煩悶異常,所以請假,暫為歇息。身到鄧莊,又可與諸人見麵雲雲。安太太看罷,對安老爺道:“烏家差來的人還在外麵,老爺快寫回條,把玉哥原信交還,致謝他惦記。”安老爺道:“不錯。”

忙開硯台研墨,用箋寫了回信,換了一個封套,把安公子原信一並裝好封起來,寫了外封,交與戴勤去交付烏宅來人。安太太道:“大遠的道,人家有個不餓的麼?看廚房裏有什麼現成麵食,端整些出去,給他充饑。再問他喝酒不喝酒,有的是酒,打一壺出去,預備幾樣菜,要好看些。”戴勤答應,忙到廚房中吩咐廚子,預備了四樣菜,燙了一壺酒,蒸了一盤饅頭,端了出來,讓烏宅來人吃。那人腹中正餓,也不客氣,登時自斟自酌,把一壺酒喝了一大半,吃了幾個饅首。戴勤讓他再用些,那人道:“醉飽了,請老哥哥替我謝謝老太爺、老太太。”戴勤那才把回信交他揣在懷內。又喝了茶,才告辭出去,拉過馬匹,翻身騎上,口稱“有罪”,打馬一鞭,往城內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