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章 軟泥水賦存的海域地質環境(3 / 3)

(2)生物源成因類型

淺海珊瑚砂礫主要見於東沙、西沙、中沙群島及黃岩島等地,部分見於雷州半島南端和海南島東南部和西北部的海濱。多分布於水深0~4000的島架淺海區。以小於2珊瑚等生物碎屑為主,其下部多生長不同形態的原生珊瑚,成為珊瑚砂、礫的主要來源。

半深海——深海鈣質泥多見於北部陸坡區,部分見於東南邊緣,水深400~2000,以北東向展布為主,大體平行於海岸。由西向東分布範圍逐漸縮小成為楔形,這主要是因東部陸架區石英質和陸坡區生物質含量增大,而相對減少所致。

鈣質軟泥多為灰黃、黃灰色,少數為黃褐色。其在淺水一側與殘留砂,在深水一側與矽質泥均呈漸變關係。粒徑多為粘粒和膠粒,並含少量粉砂。常見有粘土礦物,火山碎屑物和錳結核等。

深海矽質泥多見於陸坡——深海盆,水深為2000~4000,呈南北向展布,與陸坡——深海盆分布方向基本一致。在南部被東西向分布的深海粘土和火山物質分隔,接觸界線均呈漸變性。

矽質泥以放射蟲為主,矽藻次之。含有放射蟲和矽藻30%的矽質泥,呈黃灰色和黃褐色,分布於黃岩島西南,水深約4000瓜,還含有少量海綿骨針等。在東沙群島與黃岩島之間的陸坡——海盆區,矽質泥中錳結核類分布普遍,局部含量很髙,呈結核、微結核、碎屑團塊、微球狀、結殼狀、生物狀等。

(3)生物——陸源成因類型

深海粘土多見於中沙群島、黃岩島以南至西呂宋海槽一帶的深海盆中,水深大於4000呈東西向展布。其西北部、東南部與半深海——深海鈣質泥、深海矽質泥成漸變關係;局部又與火山物質呈漸變接觸。

深海粘土呈黃褐色和灰褐色,粒徑小於0.004的粘粒和膠粒大於80%,多為陸源細碎屑石英、長石、重礦物和粘土礦物伊利石、蒙脫石、高嶺石、綠泥石等。有孔蟲、放射蟲、矽藻殼體較少,因處於溶解麵以下,靠近補償深度4000,引起前者大量溶解,後者也被部分溶解所致。在深海粘土中含有少量錳結核和火山碎屑物。

火山物質主要見於黃岩島附近的深海盆地中,水深為2000~4000,部分見於台灣淺灘以南的外陸架和東沙群島東南的上陸坡。前者呈東西向分布,後者呈南北向和北東向分布,受斷裂構造控製。

火山物質多為火山碎屑,包含火山玻璃、火山碎屑礦物、火山塵和火山泥球。

3.沉積供的化學成分

現以處在大陸架的3站位近岸現代陸源泥和大陸坡的站位半深海——深海鈣質泥化學成分測試資料為例,揭示其化學成分含量及其在垂向上變化的特點。

在主要成分中,陸架陸源泥51,含量中值高達65,含量中值6,含量中值僅為而陸坡鈣羈泥5:含量降值幅度很大,中值僅為37,含量增值幅度很大,中值高達37,含量增值幅度更大,中值高達20。

反映了該兩種成分含量的區域分布規律性。含量的低值區展布在西沙、中沙群島一帶,其含量,由此帶向外以似環帶狀擴展呈增髙變化,其含量50,最高含量可達92.52。含量分布呈相反變化,各含量範圍分布界線兩者具有相似性,但分布規模不同。

在不同海域表層沉積物化學成分中含量分布的顯著差異反映了它們地球化學行為的差別。表層沉積物中的放射蟲含量大體由北西至南東方向呈增高變化分布,由陸架到陸坡方向呈增高變化,但到深海盆地呈降低變化。

表層沉積物中有孔蟲含量與放射蟲備量似有相似的變化趨勢。

表層沉積物中矽藻含量變化不大,絕大部分海域表層沉積物中的含量均,僅有三處規模不大的高值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