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部並攜帶著性質相似的水團。它的流徑、流速和流量的變化均在不同程度上影響和控製著水溫的分布。此外,東沙群島西部、西南部和粵東沿岸終年存在強烈的上升流其上部存在下降流,這些水團的升降運動對局部海域的水溫分布和變化影響頗大。
(三)表層沉積物
1.沉積物及其分布
南海北部表層沉積物及其分布有二個顯著特點。一是由陸架經陸坡到深海盆地,沉積物粒度成分由粗到細呈有規律的變化,二是沉積物呈環陸帶狀分布。
陸架區的沉積物成分以陸源碎屑物為主。自海底到海底以下60處多屬粉砂質粘土,多含有生物碎屑。沉積物環陸分帶性明顯。水深自沿岸到50或60左右,主要是第四紀冰後期海麵上升後,在水動力作用下形成的一個近岸侵蝕——堆積夷平麵。該帶冰期遺留下來的陸麵地形遭受海水侵蝕和堆積作用而被迅速改造,許多窪地、河道等古陸麵地形被河流輸入的現代陸源碎屑物所填平。此帶均屬粉砂質粘土、粘土質粉砂,有機質含量很高。粉砂質粘土質粒度中位數為6~9以80為主。粘土質粉砂底質粒度中位數為3~5,以40為主。
自水深50或60的外陸架到陸架外緣向陸坡轉折處,沉積物由細砂、中砂及礫石等粗粒沉積物組成,其中細砂分布麵積為最大。砂帶底質粒度中位數為1~4淩,以3淩為主。砂質沉積物的生物碎屑組分中有孔蟲含量較高,常含有海綠石以及明顯的古代有孔蟲殘留殼,包括遭受強烈磨損殼、鐵質汙染殼和殼壁被磷駿鹽交代的交代殼,殼內被海綠石或方解石等充填的殘留殼。該帶沉積物隻能在低於海麵時出露水麵遭受氧化,或者在接近海麵的高能環境下形成,它是在更新世低海麵時期形成的殘留沉積帶。此帶的水下地形與沉積物亦在一定程度上受冰後期海洋水文動力的侵蝕、堆積作用的改造和影響。在北部灣內以白龍島為中心的砂質沉積很可能亦屬殘留沉積物。
由大陸坡到深海盆,表層沉積物主要是由環帶狀的粉砂質粘土過渡為分布寬廣的粘土質粉砂和粘土。
2.沉積物成因類型
根據表層沉積物的粒度、生物、礦物、化學,以及沉積環境、特征和沉積物來源等,可將南海中、北部沉積物分成八大類歸屬四種沉積成因類型陸源碎屑成因類型,近岸現代陸源泥近岸現代陸源泥主要分布於內陸架淺海區,水深為0~80,以北部灣和珠江口外最發育,多沿岸帶分布,大致呈東向展布。
陸源碎屑中粒徑小於0.004的泥質含量超過80%,而砂含量小於15。常見有生物碎屑的貝殼、螺殼、有孔蟲殼、介形蟲殼及海棉骨針等。偶見生物殼屑被鐵錳質浸染或被海綠石充填,還含有少量重礦物鈦鐵礦、磁鐵礦、鋯石和獨居石等。
近岸現代陸源砂和粉砂近岸現代陸源砂和粉砂主要分布於內陸架淺海區,水深為0~80在珠江口東側、海南島——湛江、雷州半島,以及越南東側等海域均存在,大體平行於海岸延伸,與陸源泥呈逐漸過渡關係.但在呂宋島西側,由於近海岸地形陡峻,使沉積物易於向海擴展,導致其由陸架區延伸到陸坡區,大體與島嶼方向平行,呈南北向展布。
陸源碎屑中粒徑以2~0.004的石英砂、粉砂為主,並常見各種岩屑和少量長石,這些物質總含量大於80。此外,還含有2~5的礫石,5~10的生物碎屑(貝殼、螺殼、有孔蟲殼和介形蟲殼等)。常見重礦物有鈦鐵礦、磁鐵礦、鋯石、獨居石等。有些礦物已富集成砂礦床,以濱海砂礦類型為主。
(1)淺海殘留砂
淺海殘留砂常見於外陸架及其外緣,水深20~400,呈北東向延伸,大體與海岸線平行。主要分布於海南島以東至台灣海峽一帶。部分見於北部灣,常為現代陸源泥、砂等覆蓋,向海一側逐漸過渡為半深海——深海鈣質泥。
殘留砂多以中、細砂石英為主,這兩類含量均大於30。粉砂含量小於15。常見生物碎屑以有孔蟲殼、介形蟲殼為主,含量55~50,局部達70。重礦物含量約為粉細砂粒級含量的15~20,以鈦鐵礦、鋯石為主,且圓度較好。石英為黃色和黃褐色,多被磨圓,生物殼多被鐵、錳質浸染成黃褐色,有孔蟲常被海綠石充填,並在水深60~800發現潮間帶的貝殼屑或貝殼層。這類砂質沉積物反映了古陸源濱海的沉積環境,是晚更新世古濱海的產物,為冰後期海侵形成的現代淺海所覆蓋的古殘留沉積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