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5章 如學堯舜 人皆可成(2)(3 / 3)

我的眼前閃現出以前采訪見過的一麵鮮豔紅旗。當年在沂蒙廣為傳唱的抗戰歌曲《跟著共產黨走》繡在旗上,這是98歲的張淑貞帶領10多位老紅嫂繡的。她們把這麵紅旗送到北京紀念黨的生日。

張淑貞是山東省沂南縣馬牧池鄉東辛莊人,是“沂蒙母親”王換於的兒媳婦。1939年秋,婆婆帶領著她創辦起戰時托兒所。她們照看過羅榮桓的女兒羅琳、兒子羅東進,徐向前的女兒小何等。第一批轉來27個孩子,前後共來了80多個孩子。這些孩子,大的才七八歲,小的還在吃奶。

當時王換於叮囑兒媳婦:“千萬照顧好這些孩子。咱的孩子沒了還能再生,可不能讓烈士斷了根呀!”轉到托兒所的孩子,都沒傷著。她們把奶都給當中的小的喝了,自己的4個孩子隻喂點粗的,都沒保住命。

建國後,先後從全國各地趕來的王換於的“兒女”們,長跪在革命的老媽媽麵前,淚灑熱土。他們當中有不少當年喝過“沂蒙母親”的奶。

1941年冬,王換於抬回來一個幹部,被鬼子抓去嚴刑拷打得快沒氣了。她撬開他的牙齒,用小湯勺,往他的嘴裏灌糖水。當地有一個土方,獾子油拌頭發治烙傷,王換於就剪下自己的頭發,給他調治。他是大眾日報社幹部白鐵華。10多天後,奇跡出現了——他活了過來。

1983年春天,王換於家裏走進一位外地人,老人家一眼就認出了他是白鐵華,流著淚說:“孩子,老媽95歲了,掛念你的心懸了42年啊!”

抗戰期間,沂蒙老區15.5萬餘名婦女掩護了9.4萬餘名革命軍人和抗日誌士,4.2萬餘名婦女參加了救護八路軍傷病員的工作,共救助傷員1.9萬餘人。

這些普普通通的農村婦女,展現了對黨的感天動地的無比熱愛。

再講一個現代的故事:

每個人都活在自己的境界中。有什麼樣的境界,就鑄造什麼樣的人生。“時代先鋒”張雲泉體現出的是一個優秀共產黨員的境界。

他出生在窮苦家庭,連學都沒上過,是部隊這個大學校教育了他,是黨培養了他。張雲泉是江蘇省信訪局原正廳級巡視員、全國優秀共產黨員、全國人民滿意的公務員、全國道德模範。我專程去采訪了張雲泉。他有很多為黨增輝的感人事跡。

李慶餘的獨生子打工時,因煤氣泄漏中毒不幸身亡,晚年喪子的悲痛使他一夜之間白了頭,老伴因悲傷過度昏倒在陽台上,跌斷了手臂。為了讓這對老夫婦能安度晚年,當時在江蘇泰州負責信訪工作的張雲泉,在市委、市政府領導的支持下,把他們的戶口從偏遠的農村遷入市區,並辦理了最低生活保障。不久,他又幫助李慶餘開了一家小售貨亭。有人建議給售貨亭起一個好聽的名字,李慶餘卻滿懷深情,找人在售貨亭上,印製上5個閃光的大字:“共產黨萬歲”。別人看到醒目的牌匾,說這個名字響亮。李慶餘卻說:“這不是店名,也不是廣告,是我的心裏話。”李慶餘從一個領導幹部身上,感受到了黨的溫暖,他那特別的標牌,表達的是對黨的特別的感情,是一種特別的感恩。

愛國,是永恒的主題。習近平總書記說:“愛國主義始終是把中華民族堅強團結在一起的精神力量。”愛國,是必須的,古今中外,從來沒有國民像一盤散沙的國家成為強國的。

下麵講一個橋的故事,發生在上世紀40年代。在沂蒙山區沂南縣馬牧池鄉,在萬糧莊與崔家莊一帶,有一條汶河。突然,紅嫂李桂芳接到命令:華野的一支隊伍要急行軍經過,命令5小時之內務必架一座橋。她一聽,急得一身汗就出來了。男人上前線打仗、抬擔架支前,村裏隻剩下老弱病殘和婦女。齊腰深的河水,20多米寬的河麵,橋墩怎麼打,橋板怎麼製?又沒有移山填海的神通,怎麼辦啊?兵貴神速,打起仗來,搶先一步,就是勝利。必須架起橋!

婦女們碰頭一商量,拿定了主意,趕忙準備起來。一家一家的門板拆下,扛到河邊;時間,仿佛也加快了腳步,過得特別快。她們一個個忙得滿臉是汗,一個個胸有成“橋”。這條河,對於今天擁有現代化手段的舟橋部隊來說,5個小時,要搭出橋,輕而易舉;而對那時赤手空拳的農村婦女,難於上天。時間,一分,一分,在臨近。還是齊腰深的河水,還是20多米寬的河麵,水中麵貌依舊,沒搬進一塊石,沒扔進半塊磚。部隊馬上要到了,這不要誤大事?天早已黑了,星星也眨著眼睛納悶,她們還不快下手搭橋,來不及了!

晚9時,隊伍急行軍而來,河邊,女人與門板,橋,連影也沒有。戰役已經打響,時間就是勝利!這可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