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澳大利亞人的發明和諾貝爾獎(2 / 3)

1970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

伯納德·卡茨(BernardKatz)

伯納德·卡茨出生於德國,1939年赴澳大利亞與約翰·卡魯·埃克爾斯(JohnCarewEccles)在悉尼醫院共同進行研究。隨著“二戰”的進行,卡茨於1941年成為澳大利亞公民。他因發現了中樞神經係統中神經細胞之間的傳導機製而被授予諾貝爾獎。

1964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

亞曆山大·米哈伊洛維奇·普羅科洛夫(AleksandrMikhailovichProkhorov)

亞曆山大·普羅科洛夫出生在澳大利亞的鄉村,20世紀20年代和父母一起移居到前蘇聯。他與俄羅斯的尼古拉·根納季耶維奇·巴索夫(NikolayGennadiyevichBasov)以及美國的查爾斯·湯斯(CharlesTownes)在量子電子學領域開展研究,並發明了“微波激射器”(一種受激輻射的微波放大器)和用“光”代替“微波”的激光器。他們因此被共同授予諾貝爾物理學獎。

1963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

約翰·埃克爾斯爵士(SirJohnEccles)

約翰·埃克爾斯爵士因其對神經衝動傳導的研究而被授予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他的發現有助於人們重新認識神經係統是如何工作和控製人體的,並進一步加深對中樞神經係統的理解。埃克爾斯畢業於墨爾本大學,曾在澳大利亞國立大學(AustralianNationalUniversity)工作。

1960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

弗蘭克·麥克法蘭·伯內特爵士(SirFrankMacfarlaneBurnet)

弗蘭克·伯內特爵士因其提出了關於抗體形成原理的克隆選擇學說以及發現並證實了動物抗體的獲得性免疫耐受性而被授予諾貝爾醫學獎。伯內特的主要興趣在於研究流感病毒在小雞體內的作用。他的發現促使人們理解了免疫係統的工作原理,而這在器官移植領域是至關重要的。伯內特畢業於墨爾本大學。

194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

霍華德·弗洛裏爵士(SirHowardFlorey)

霍華德·弗洛裏爵士由於發現了青黴素及其對於傳染病的療效而被授予諾貝爾獎。弗洛裏的這一研究帶來了青黴素的大批量生產,自20世紀40年代以來挽救了數百萬細菌感染患者。弗洛裏同樣引領了其他許多抗生素的研發工作。霍華德·弗洛裏曾在阿德萊德大學接受教育。

1915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

威廉·亨利·布拉格爵士(SirWilliamHenryBragg)和威廉·勞倫斯·布拉格爵士(Sir(William)LawrenceBragg)

威廉·亨利·布拉格與他的兒子威廉·勞倫斯·布拉格(WilliamLawrenceBragg)合作進行研究,發現了利用X射線分析晶體結構的技術,此項新技術的應用為稍後DNA雙螺旋結構的發現奠定了基礎,父子倆因此共同贏得了諾貝爾獎。畢業於阿德萊德大學的勞倫斯·布拉格獲獎時年僅24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