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熱愛澳大利亞的99個細節》的最後一篇應該是什麼主題讓我頗費腦筋,最終我之所以選定“澳大利亞的發明和諾貝爾獎”這篇,還是延續著我們中國人骨子裏的文化,好像寫多了關於澳大利亞的吃喝玩樂,似乎不太公平。按咱中國人的想法,好像人家澳大利亞人整天不幹正事兒似的,於是咱也得把人家偉大之處展示展示。對於一個2000萬人口的國家來說,百年來有13位諾貝爾獎的得主,應該說還是很值得驕傲的,尤其醫學獎占了7位,說明澳洲為人類的健康領域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按理說這些到網上找來並不難,但我相信如果沒有人有特別的用途,很少會有中國人沒事兒上網搜索一下澳洲人和諾貝爾獎,所以我還是羅列如下為好:
2011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布萊恩·施密特教授(BrianP.Schmidt)
44歲的布萊恩·施密特就職於澳大利亞國立大學。他和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天體物理學家薩爾·波爾馬特,以及美國科學家亞當·裏斯共同獲得2011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瑞典皇家科學院旨在表彰他們對超新星研究和對宇宙加速擴張研究的貢獻。瑞典皇家科學院稱他們的研究“幫助我們解開了宇宙擴張的麵紗。”委員會說:“他們研究了數十個超新星,並發現宇宙正加速擴張。”據悉,這項研究在1998年公布,當時波爾馬特、施密特和裏斯分別領導的團隊得出了驚人一致的結論。“這一結論表明了如果宇宙擴張加速,最後整個宇宙將變為冰。”
200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羅賓·沃倫博士(DrJRobinWarren)和巴裏·馬歇爾教授(ProfessorBarryMarshall)
羅賓·沃倫博士與巴裏·馬歇爾教授由於共同發現了導致胃炎和胃潰瘍的幽門螺杆菌而共同獲得了諾貝爾獎。在他們二人的科學探索過程中,皇家珀斯醫院的病理學家沃倫在對患者活組織切片的觀察中發現,50%的患者胃的下半部分寄生有微小的彎曲狀細菌,而細菌所在位置的胃黏膜總伴有發炎症狀。馬歇爾通過親自吞食自己培養的這種細菌,再用抗生素來治愈自己,從此革命性地改變了世人對於胃病的認識和對胃潰瘍的治療方法。沃倫畢業於阿德萊德大學。馬歇爾就讀於西澳大學,目前仍在西澳大學任教。
1996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彼得·查爾斯·多爾蒂教授(ProfessorPeterCharlesDoherty)
彼得·多爾蒂教授因其在探索免疫反應方麵所取得的突破性研究成果而被授予諾貝爾獎。多爾蒂與他的同事羅爾夫·辛克納吉(RolfZingernagel)共同發現白血球必須識別入侵病毒和其他分子才能殺死被病毒感染的細胞。多爾蒂曾在昆士蘭大學學習獸醫學,並在堪培拉的約翰科廷醫學研究學院完成其在免疫學領域的突破性研究。
1975年諾貝爾化學獎
約翰·康福思爵士(SirJohnCornforth)
約翰·康福思爵士由於其對酶催化反應的立體化學的研究幫助人們了解酶的化學特性與三維結構的相關性而被授予諾貝爾獎。他的發現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生物係統的反應機製。康福思畢業於悉尼大學有機化學專業。
1973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
帕特裏克·懷特(PatrickWhite)
懷特以其史詩般及刻畫人物心理的敘述藝術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懷特的著名作品包括《男人之樹》、《風暴眼》。他的作品還獲得過其他很多獎項,其中包括“邁爾斯·富蘭克林獎”,也因此在現代文學世界中為澳大利亞贏得了一席之地。懷特或許是中國被研究最為廣泛而深入的澳大利亞作家,他的許多作品已被譯成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