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爾斯泰是偉大的思想家和藝術家,他始終不渝地尋求接近人民的道路,“追根究底”要找出群眾災難的原因所在,深刻地思考著祖國的命運和未來。他是一個天才藝術家,他所寫的文學藝術,視野廣闊,是其他的作家所不能達到的。他還創作了反映俄國生活的圖畫,這些圖畫都是無與倫比的,許多的“重大問題”都是在“圖畫”中被藝術化地提出來的。
他的史詩體小說《戰爭與和平》氣勢磅礴、場麵廣闊、人物眾多,再現了一個時代的方方麵麵。他把真實的曆史揉進了藝術裏麵。
他的文筆既具有奔放灑脫的特點,也具有細膩的描寫,在巨幅的群像中可以突出一個人的特寫,在莊嚴肅穆的史詩之中也可以穿插有抒情的獨白……奇妙萬千,宏偉壯觀。他的結構千頭萬緒,但仍然能銜接得天衣無縫,又能突破小說的固有的形式,他的小說場麵波瀾壯闊、蔚為奇觀,就像生活那樣無始無終……
他還善於洞察人內心的奧秘,並且在下意識中深入人心,把它表現得淋漓盡致。人物內心的多麵性、豐富性和複雜性,他都能夠如實地描寫出來,不僅僅寫一個人突出的那一麵,他還寫當時人物的精神麵貌。他不會因為所描寫的人物是他心愛的人物就包庇他的缺點,隱藏不露,也不會因為惡毒的人物形象而否定他的全部。不僅如此,他還善於描繪人物性格的形成、發展和變化,能夠做到藝術的渾然天成和自然圓融。
到了晚年,托爾斯泰開始改變他的寫作風格,他不再注重對過程的描寫,而是通過人物的行為和獨白來表現。托爾斯泰還經常用倒敘的方法來表現人物,因為這樣可以表現人物的醒悟。他的長篇小說也舍去以往經常用的多線索,僅用單線索來表現人物。在語言上,他也寫得盡量保持質樸簡練、淺顯易懂,使自己的小說接近民間故事。
列夫·托爾斯泰是現實主義的頂峰之一。他的文學傳統不僅通過高爾基而為蘇聯作家所批判地繼承和發展,在世界文學中也有其巨大影響。他的《戰爭與和平》的法譯本出版後,獲得國際上第一流作家的聲譽,成為當時歐美的“俄國熱”的主要對象。
進步作家法朗士、羅曼·羅蘭、亨利希·曼和托馬斯·曼、德萊塞、伯納·蕭、高爾斯華綏以及其他歐美作家和亞洲作家都受到他的熏陶。
托翁與中國文化的不解之緣第二天讀孔子,很難想象,這是多麼不同尋常的道德高峰,
看到這一學說有時竟達到基督學說的高度,
你會感到快慰。(列夫·托爾斯泰)
托爾斯泰與中國文化也結下了很深的緣分,他喜歡讀老子、孔子、孟子,他認為“老子教導人們從肉體的生活轉化為靈魂的生活,他稱自己的學說為‘道’”。托爾斯泰曾在一封信後麵,附了一份“給我留下印象的作品”。在這裏麵,他把老子放在他的閱讀印象強烈、非常深、很深三種程度中強烈裏麵,而列入這個程度的作品,也僅僅十幾部左右。
他無論讀哪一國家文化的書,都是在尋找能夠改變俄國的一種思想。他的《懺悔錄》就表現了困惑的思想。他在探索生命意義的過程之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麻煩:“在探索生命問題的答案過程中,我的感受和一個在森林中迷路的人的感覺完全相同。”曾經在一段時間裏,托爾斯泰和基督徒、香客和修士們探討,也經常與貧窮、樸實、沒有學問的老農民接近,他曾說到“我愛上了這些人,我越深入思索我常聽到和讀到的像這樣活著、也像這樣死去的人的生活,我就越熱愛他們,我自己也就生活得更愉快了”。
他遇見了老子是一種緣分,因為那正是他在困惑、迷茫的時候,才得以見到的老子。老子給予了他許多啟發和認識。他特別喜歡老子的思想,為了能夠讓更多的人也了解中國的老子,他想把老子翻譯成俄文,由於老子深厚的思想,他覺得翻譯也無法說出老子更深的秘密。他說“翻譯過來是可以的,但是缺乏完整性……”。雖然如此,後來他還是與波波夫一起,把《道德經》翻譯成了俄文。在中國,孟子主張人性本善,而荀子主張人性本惡,對於這一方麵的探討,也是托爾斯泰所期望的。
當托爾斯泰剛剛接觸中國先哲不久,他就寫下了一篇近乎提綱的文章《中國的賢哲》。文章分了三個部分:孔子的著作、《大學》、中國先哲老子所著《道德經》。在托爾斯泰眼中和筆下,老子是很難表述的,所以他說“翻譯過來是可以的,但是缺乏完整性……”他不得不完全借助老子,讓老子自己來說話,而他並不發表任何議論。
有一次,托爾斯泰在日記裏記錄道:“一早起身,收拾了房間。安德留沙打翻了墨水瓶。我就責備他。我臉上的表情一定是惡狠狠的……可是,做人就應該像老子所說的那樣如水一般,沒有障礙,它向前流去;遇到堤壩,停下來;堤壩出了缺口,再向前流去。容器是方的,它成方形;容器是圓的,它成圓形。因此它比一切都重要,比一切都強。”很顯然他受到了老子的影響。
托爾斯泰與中國聖哲老子時距千年,相隔萬裏,然而,他與老子卻有著很深的緣分,他十分認可老子的“道”。
他還從19世紀80年代開始接觸中國孔子、孟子的學說。他曾在寫給好友切爾特科夫的信中說:“我坐在家裏,發著高燒,得了重感冒,第二天讀孔子,很難想象,這是多麼不同尋常的道德高峰,看到這一學說有時竟達到基督學說的高度,你會感到快慰。”後來又在日記裏提到“我認為我的道德狀況是因為讀孔子,主要是讀老子的結果”。他在日記中表示“應該使這一學說成為公共財富。”托翁後來還寫了《孔子生平及其學說》一書,這本書還附有《中國學說述評》的文章。托翁在《論孔子的學說》一文中寫道:“中國人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民族。中國人是世界上最大的民族。他們有四億五千萬,幾乎是俄國人、德國人、法國人、意大利人、英國人的總數的一倍以上。中國人是世界上最愛好和平的民族。他們不想占有別人的東西,他們也不好戰。中國人是莊稼漢。他們的皇帝自己也種田。因此,中國人是世界上最愛好和平的民族。”同時,托爾斯泰的人道主義與孔子“仁者愛人”的學說也不謀而合。對孔子的研究,也更加深了托爾斯泰自身的人道主義精神,博愛、愛人的思想。
作為人道主義者的托爾斯泰,一向主張“博愛”。他既熱衷於孔子的“仁者愛人”的思想,也欣賞墨子“兼愛”的主張。從這一點來看,托翁不但和孔子,而且同墨子之間的思想也是相通的。果然,他還編選出墨子的言論,編成《中國哲學家墨翟—論兼愛的思想》一書,這本書出版後就引起了文化界的重視。
托爾斯泰被稱為具有“最清醒的現實主義”的“天才藝術家”,列寧稱讚他創作了世界文學中“第一流”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