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3章 與苦難同行的巴爾紮克(1 / 3)

“大話人間”的巴爾紮克一個能思想的人,才真是一個力量無邊的人。(巴爾紮克)

巴爾紮克是一個偉大的批判現實主義作家。他的創作生涯長達20餘年,在這20餘年的創作之中,他寫出了91部不朽的傳世之作。在他的這些作品中,他塑造了許多不同類型的人物形象,這些人物形象約有240多個,他給後世子孫留下了一件寶貴的藝術珍品。人們不禁要問,在這個短短的時間裏,他是如何創作出那麼多的世界名著呢?原來,巴爾紮克有一個創作時間表:他從半夜開始寫作一直工作到第二天的中午,在自己的書桌前坐十二個小時,專心修改稿件和寫作。然後,再從中午開始閱讀各種報刊雜誌一直到下午四點,五點開始用餐,五點半才上床呼呼睡大覺,到半夜起床又繼續工作。

巴爾紮克的時間表啟示我們:要想在有限的生命中寫出有成就的作品,在寫作上取得一定成就,必須要有堅韌不拔的意誌和爭分奪秒的拚搏精神,如果沒有這兩點什麼都是空無所有。他那碩大無比的腦袋裏,裝滿了對當時那個罪惡世界的悲憤;他那魁梧健壯的身體裏,洋溢著對生活的痛苦與歡樂。

法國一位傳記作家說:“巴爾紮克每三天都要把墨水瓶重新換裝一次,並且得用掉十個筆頭。”巴爾紮克每創作一部作品,都要將原稿和修改稿保存起來,最後裝訂成冊,作為珍貴的禮物,贈給他知心的朋友。巴爾紮克精益求精,他的作品始終都追求完美,他寫一部作品,總是修改很多遍,甚至有時會修改到十幾遍。如果他寫一部2頁的小說,那麼他的修改稿子就有可能是原稿的10倍。巴爾紮克筆耕不輟,他一生都在分秒不停地寫作。他為人間留下了160餘種作品,在《人間喜劇》中就收入了96本,而且他的《人間喜劇》就是在十幾年的時間裏完成的。我們可以想象一下,巴爾紮克在自己一生的創作生涯中,究竟灌注了多少的心血,經曆了多少的磨難啊!那麼,這個苦難的人兒到底有著怎樣的人生經曆呢?

(一)苦難的成長史

巴爾紮克出生時,他的父親就已經53歲,而母親隻有21歲。他的母親長得漂亮、風流,很不喜歡巴爾紮克,隻喜歡巴爾紮克的弟弟亨利。當他的母親還沒有下產床時,她就把小巴爾紮克交給了一個奶媽看管。小巴爾紮克很少得到過母愛,他一直都跟著這位奶媽生活。父母不允許他和一些小孩子們玩,他既沒有玩具,也得不到什麼禮物,隻有在星期天的時候,他才能回家一次。巴爾紮克渴望得到母愛,但是當他想親一下母親的時候,卻遭到母親嚴厲的嗬斥。在巴爾紮克7歲的時候,母親就打發他去一家寄宿學校讀書去了。母親討厭他,不希望看到他,就想把他打發到一個離家更遠的地方——旺多姆學校。巴爾紮克在旺多姆學校學習和生活得都很痛苦,他默默地忍受了7年的歲月,最後終於忍無可忍了。更何況在當時,巴爾紮克患有一種莫名其妙的疾病。所以,他回到了家中。可是,回到家後,家裏人都不歡迎他,依然把他當做外人來看待。

他在自傳體小說《路易·朗貝爾》中描述了自己童年時代的艱辛生活,並稱“那是曾經落到人和人的命運上的最最可怕的童年”。而當時學校也表明巴爾紮克是個體弱多病的孩子,但精神上卻過度亢奮。在旺多姆學校巴爾紮克經常挨打挨罵。但是,“這孩子非常軟弱,卻又非常堅強……他的確把肉體和心靈的兩杯苦酒都飲到了最後一滴”。老師們看到巴爾紮克,就知道他隻是一個麵團團的孩子,他心不在焉、遊手好閑、懶惰懈怠、漫不經心。由於他上課不認真聽講,因此,他經常回答不上老師的問題,一臉茫然,不知所措。13歲那年,他在一個圖書管理員借閱給他的書中找到樂趣,從此,再也不覺得空虛、無聊。

撫慰巴爾紮克一切苦難和屈辱的就是書籍,書籍在他最迷茫和頹廢的時候拯救了他。他像一個饑餓的人吞噬著各類書籍,狂熱地吸取著各種知識。他以後的寫作也就是從現在這個時候奠定的基礎。他的記憶力非常好,隻要聽一遍同學們對課文的背誦,他就能夠迅速完整地背誦下來。但不幸的是,有的時候,老師卻先要提問他,這個時候,他隻有等著挨批了。

也就是在這個時候,他那沉默中慢慢滋生的才華開始在苦難的童年歲月中迸發出奇異的光彩。甚至在12歲那年,他就想寫一篇有關心理學的論文。可是,當時他根本就沒有這個能力,隻是異想天開,他那雄鷹的翅膀還沒有練硬,還不能自由地翱翔。

他的父母討厭他、不希望見到他,他剛剛從旺多姆學校回到家,父母就又把他送到杜爾的中學去了。寄宿在新的學校裏,他仍然感到自己是一個被父母遺棄的孩子。家裏從來不給他零花錢,巴爾紮克仍然是一無所有。巴爾紮克的成績一直不好,在35個孩子中,他的拉丁文成績竟然倒數第3名。這樣的成績讓他的母親毫不懷疑,她的小巴爾紮克隻是一個廢物。但是不管他母親怎樣斥責他,怎樣吵罵他,他仍然在17歲時完成學業,成了一名大學法學係的學生。

在大學期間,巴爾紮克經常利用閑暇時間去做自己喜歡的事。但是他的父母卻不允許他有自己的閑暇,他們認為,青年人就應該把自己的時間排的滿滿,始終都使自己忙碌著。於是在家庭的驅使下,他一麵上學,一麵又到律師事務所去幹了一個辦事員的苦差事。

畢業後,巴爾紮克找到了一份律師的工作,這對於他的父母來說是一份走上“正途”的工作。

(二)文學之夢的蘇醒

然而,對於巴爾紮克來說,一切並不是那麼的幸運。他在這份工作中,總是感到壓抑、苦悶。他的心裏始終都存著一股憋悶的怒火。

有一天,20歲的巴爾紮克突然從律師事務所的凳子上跳了起來,扔開攤在桌上的灰塵封積的卷宗,終於將怒火爆發出來了。他向自己的父母坦言,“我再也不想做一個律師啦,我要做一名作家”。他要用自己的作品去贏得眾人的愛戴和尊敬,用自己的努力去獲取自立自主、財富和名聲。

巴爾紮克的這一決定,令他的父母大為吃驚:他竟然要放棄一個很好的職業而去做吃不飽飯的窮作家,以後他將要怎樣繼續度日呢?而且,這個呆傻的年輕人又在什麼時候表現過一絲一毫的天分呢?沒有讀過他寫的東西,也沒有人見過他寫的詩歌……他在文學上的天分是沒有的,但他這頭笨驢還仍然死心不改。他的拉丁文考倒數第3名,數學一塌糊塗!“不行,不能讓他這樣荒唐”他的父母一致反對他那樣做,親戚朋友更是那樣認為。

雖然他母親對他當作家這一謀生之道厭惡至極,而且自幼就不喜歡他、討厭他、不想見到他,但是性格固執的巴爾紮克的堅決表現,讓執拗的母親第一次作出了讓步。

盡管他的母親讓步了,但是依然沒有善罷甘休,她想讓自己的兒子吃點苦,讓苦難的生活逼著他回頭求援。於是就在巴黎為他租了一間最小、最破的房子,借以軟化他的決心,破壞他的意誌,直到他徹徹底底地認錯才放過他。為此,巴爾紮克即使受盡了折磨:他在一個很破的閣樓上手都凍得發抖,肚子餓得不停地叫,使得他不得不勒緊褲腰帶,他仍然繼續在自己的小桌子上塗鴉。但是出乎意料的是,巴爾紮克是一個與磨難抗爭的勇者,他不僅在那種非人的處境挺了過來,還不斷向自己認定的目標邁進,這樣他的母親隻能乖乖地認輸。

巴爾紮克的母親就是這樣,他一次都沒有疼愛過兒子。因此,對母親的渴求一直都是巴爾紮克的願望,這樣的心理持續了他的一生。他特別怨恨母親,有時憤怒地悲鳴。他說,“我從不曾有過母親,我沒有一次得到過母愛”。他的母親嚴厲、自私、冷漠,在他的心靈上,母親給他留下了一個難以彌合的傷口和悲痛。巴爾紮克在選擇妻子時,就認定了這一點,要選擇一個能給他母愛的妻子,他花費終生的時間都在尋找一個“漂亮、有身份的富孀”。他不喜歡年輕、漂亮的姑娘,因為那些姑娘隻知道索取,從不會去關懷別人,如果是一個比他大的富孀,由於經曆過生活,能夠知道怎樣像一個母親去照顧自己的丈夫。

巴爾紮克所遇到的困難是難以想象的,但他那不可征服的意誌一路引領著他前進。這種意誌力就如洶湧澎湃的潮水,一旦潮水滾滾而來,誰都要淹沒在他的潮水之中,誰都不會阻擋住他。巴爾紮克投身於工作,他的精力就像著了魔一樣。他沒日沒夜地伏案寫作,瘋狂地投入到自己的創作之中。有時一寫就是三四天,從來不出門,即使出門也僅僅是去充充電,買點能補充能量的東西,用那些買來的食物刺激過度疲勞的神經。

冬天到來後,他的狀況更是無法想象。他寫著寫著手指就麻木了,然而他依然像著了魔似的繼續寫作。後來,他從妹妹那裏求來一件“舊披肩”,從母親那裏求來一頂為他而織的帽子,從父親那裏得到一條舊毛毯,他就這樣在自己的小破屋中,身上穿著爛背心,裹著舊毛毯,戴著破帽子,全副武裝起來,繼續寫作……

巴爾紮克在迫不及待的心情驅使下寫啊、寫啊,太陽穴悸動了,手指凍僵了,可是,他依然什麼都顧不上,他要不惜一切代價地來寫作,直到他寫出了傑出的著作。然而,也就是在這個時候,他的內心充滿了疑惑懷疑自己的努力和付出了。他也像父母、親戚和朋友質問他那樣,他開始問自己:“我真有足夠的才智嗎,我真的有天賦嗎,我寫出來的東西能有價值嗎,我一直都這樣不辭辛勞地筆耕不輟,甚至像一個戰士那樣奮鬥著、抗爭著,那著作值得我這樣去做嗎?”他對於自己的才華、能力、信心和結果都充滿了疑慮。然後,另一個絕望的心情又突然襲來:“我的悲哀就在於,我已經明白我的才華是多麼貧乏。說不定全部努力都將歸於泡影!因為遇到藝術問題,隻憑苦幹又有什麼用?世界上的全部勞力也代表不了一絲一毫天才!這究竟是一部傑作呢,還是一部徒勞無益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