勃朗特姐妹的家住在荒涼偏僻的山區,她們離群索居,沒有鄰居和朋友,沒有可以棲息的快樂家園。因此她們遊玩的場地也隻有一望無際的沼澤和開闊荒涼的曠野。她們三姐妹經常在曠野裏散步,感受著曠野清新的氣息。特別是艾米莉,她看似沉默寡言,內心卻熱情奔放,在曠野中她感受到的氣息特別的美,所以她將曠野的感受全寫進了《呼嘯山莊》,構成了《呼嘯山莊》的獨特氛圍。
為了排除寂寞,他們就把青春的時光利用了起來,她們姐妹幾人常常讀書、寫詩或者寫一些傳奇的故事。甚至她們幾個還自辦了一個手抄的刊物——《年輕人的雜誌》。在文學的自我陶醉中,她們感受到了莫大的溫馨和樂趣,這個時期也為她們以後寫自己的小說奠定了豐厚的基礎。此時,夏洛蒂就寫了許多小說、詩歌和劇本,甚至在她14歲時就寫有22卷。
為了生活,勃朗特姐妹先後離家做家庭教師謀生,她們嚐盡了屈辱的生活。艱若、閉塞的生活激起了她們強烈的憤怒之情,她們就把這樣的生活寄托在了文學中,焚膏繼晷地寫作就成了擺脫這種屈辱生活的方式。艾米莉除了工作之外,還要洗衣、燒菜、烤麵包,承擔全家繁重的家務勞動。為了隨時記下寫作素材,她在廚房裏幹活時,總是隨身帶著紙和筆,隻要一有空隙,她就立即把腦子裏湧現出來的思想記下,然後繼續燒飯。
1836年,夏洛蒂把自己寫的幾首詩寄給了著名的桂冠詩人騷塞。意想不到的是,騷塞竟然認為文學不是婦女應該去做的,他還說夏洛蒂沒有藝術天賦。但是讓他萬萬沒有想到的是,正是這個他認為沒有特殊才能的夏洛蒂·勃朗特在10年後會成為轟動英國文壇的作家。
勃朗特三姐妹已經離我們遠去了,但是讓我們驚心動魄的《簡·愛》,令我們感受異域情感的《呼嘯山莊》卻永遠地活在了人們的心中。如果你讀過了她們的這些作品,一定會對勃朗特三姐妹有一個更清新的認識,那些小說之中扣人心弦的故事情節和場景也會一一地在眼前浮現。在文學史上,很少有女性的經典名著留下,也很少有像勃朗特三姐妹這樣的作家,更少有如《簡·愛》、《呼嘯山莊》這樣的作品。我們不得不說她們的作品是一個奇跡,更不得不說她們的問世更是一個令人震撼的奇跡。後來,人們還把《簡·愛》拍攝成了電影。在電影中,讓人得到了更多的精神享受。勃朗特三姐妹痛苦的一生無不昭示了她們作品的成就,她們坎坷的一生也無不在這些作品中得到了體現,她們的心靈更是在這些作品中得到了淨化和洗禮,同時,我們的心靈也在她們留下來的文學作品中得到了提升和安慰。
蕭伯納和哈代不要為成功而努力,
要為作一個有價值的人而努力。(蕭伯納)
(一)幽默的蕭伯納
在19世紀晚期,蕭伯納和哈代是重振英國文壇的兩個巨人,他們都以獨自的輝煌大放異彩。
蕭伯納是愛爾蘭劇作家,他的作品中具有偉大的理想主義和人道主義,因而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他是英國現代傑出的現實主義戲劇作家,也是世界著名的擅長幽默與諷刺的語言大師。
年輕時的蕭伯納就已經名聲大噪了。有一次美國著名舞蹈家鄧肯寫信給他,說:“如果我們倆結婚,生下的孩子頭腦像你,麵孔像我,該有多好喲。”
蕭伯納接到信,笑了笑,一本正經地給她回了一封信,其中一段是這樣寫的:“要是生的孩子,頭腦像你,而麵孔像我,那豈不是糟透了!”
蕭伯納就是這樣幽默機智,他一生有許多幽默好笑的故事留給了我們。
有一次,削瘦的蕭伯納遇到一位大腹便便的商人。商人想借機奚落他,便說:“人們看見你,就知道世界上現在正在鬧饑荒。”蕭伯納不慌不忙地回擊他說:“人們看見你,就知道鬧饑荒的原因了。”雖然他隻是在別人的原話裏加上幾個字,但經過這樣的改動之後,誰都能讀出話中對商人惟利是圖、為富不仁、奸詐狡猾的無情揭露與針砭的意味,這樣的“妙答”真是大快人心。
又一次,有一個資本家想在眾人麵前羞辱蕭伯納。他大聲宣告說:“人們說,偉大的戲劇家都是白癡。”蕭伯納笑著說道:“先生,我看此時此刻你就是最偉大的戲劇家。”想羞辱別人反而自取其辱,這個人臉都氣綠了。
蕭伯納在都柏林的一個小公務員家庭出生。他的父親是一個沒落的貴族,長得其貌不揚,而且還是一個懶惰者,很少有人喜歡他。他的母親則出生在一個高貴的鄉紳世家,因此他從小就受到了嚴格的上等教育。
蕭伯納年幼時就迷戀上了音樂,他對音樂特別感興趣,平時經常練習吹口哨,他很希望能吹出悠美的樂曲。當他13歲的時候,他就能用口哨吹出許多優秀歌劇的片段了。但是他們家裏經濟狀況不好,生活經常拮據,所以,年僅15歲的蕭伯納不得不輟學了。
不久,他的父母離婚,蕭伯納告別了年邁的父親,離開了貧困的故土愛爾蘭,隨母親來到倫敦。年輕的蕭伯納和母親相依為命,他很想找到一份稱心的工作,然而不幸的是,他好不容易在愛迪生電話公司找到一份差事,不久這家公司就倒閉了;當他去《大黃蜂》報撰寫音樂評論不久,這份報刊也停刊了。
在萬般無奈的情況之下,蕭伯納開始以寫作謀生,但是他寫了5部長篇小說,卻遭到60家出版社的拒絕,這對他來說無疑是個沉重的打擊。從此之後,他就變得很沮喪。在漫長的9年時間裏,他所得到的稿酬也僅僅隻有6英鎊,而5英鎊還是為別人代寫賣藥的廣告所得到的報酬。後來蕭伯納從事新聞工作,在《明星報》、《星期六評論》上寫了很多有關音樂和戲劇的評論文章。他很受易卜生的影響,所以,他一直都反對王爾德“為藝術而藝術”的觀點,大力倡導和創作旨在以討論社會問題的“新戲劇”。
文學道路的挫折,並沒有讓他灰心失望。為了在社會上有立足之地,他更加勤奮地學習和寫作,並閱讀了大量的文學作品。但是他卻有一個弱點,那就是非常害羞,竟然不敢在大庭廣眾之下說話。為了能克服自身的弱點,蕭伯納經常去參加辯論會,也經常和那些能言善辯的學者們辯論,久而久之,他的那個缺點也就不翼而飛。為了能夠加深人們對他的印象,他甚至還故意留起了一種諷刺家的發型,自己一個人經常對著鏡子練習怎樣以瀟灑的手勢來加強演說效果。不久,他便以自身的機智幽默贏得了聽眾,很快就成為了一位令人傾倒的演說家。在長達12年的時間裏,他就是靠演講來過日子的。演講之餘,他還筆耕不輟,鼓勵自己每天都要寫出一定數量的文章來。
蕭伯納曾經用嘲笑的口吻說,英國的戲劇就是迎合低級趣味的“糖果店”,他覺得“戲劇的使命在於振奮人心,迫使人們去思考,引起痛苦”。
當他接觸到易卜生的劇本《培爾·金特》之後,他感受到“一瞬間,感覺像是醍醐灌頂,如夢初醒”,便開始對戲劇產生濃厚的興趣,安下心來研究易卜生的劇本,並寫下了《易卜生主義的精華》一書,這部書在歐洲戲劇史上有著很重要的地位。在易卜生的影響下,蕭伯納要用戲劇當做武器來掃蕩英國汙穢的舞台,來傾訴自己對這個黑暗現實社會的不滿,於是,他便立誌要革新英國的戲劇。
但是他的喜劇不僅僅受易卜生的影響,他還深受柏格森、叔本華和尼采的影響。他主張擯棄以羅曼蒂克、尖銳情景和血淋淋的結局來勾勒情節的舊悲劇,他認為那些曲折離奇的情節就是浪費觀眾的注意力。他曾明確提出,戲劇是“思想的工廠,良心的提示者,社會行為的說明人,驅逐絕望和沉悶的武器,歌頌人類上進的廟堂”。
可悲的是,蕭伯納竟然在大眾媒體上公開支持希特勒。他認為“有些人是活在世上的無用的動物。哪些人是在這個世界上有用的人?哪些人是這個世界上的垃圾?”
蕭伯納也許有一點左傾,他從本質上是反對納粹主義的。可能由於希特勒歪曲馬克思主義,使其麵目全非,讓蕭伯納產生了錯覺,導致了他一生最大的汙點。
(二)蕭伯納風流多情的戀愛史
在對待愛情上,蕭伯納也很獨到,1896年蕭伯納結婚後,就改變了許多生活習慣,蕭伯納說過:“此時此刻在地球上,可能有兩萬個人適合當你的人生伴侶,就看你先遇到哪一個,如果在第二個理想伴侶出現之前,你就已經跟第一個人相結合了,那後者就會變成你的好朋友,但是若你跟前一個人沒有緣分,感情就容易動搖、變心,直到你與這些理想伴侶候選人的其中一位擁有穩固的深情,才是幸福的開始,漂泊的結束。”
愛上一個人是不能靠努力的,隻能靠“際遇”,緣分是上天的安排,但是“持續地愛一個人就要靠努力”。在經營愛情當中,要想得到甜美、幸福的愛情生活就要相互溝通、相互體諒、相互包容與自製。不要去追問到底誰才是我的最愛,而要對自己現在的伴侶說,我要努力到什麼程度、成熟到什麼程度,才能培養出幸福的情愛人生。一個人即使有心儀的戀人出現在他身邊,如果他沒有對待愛的涵養、包容以及處理愛情的能力,幸福也依然會擦肩而過的。
蕭伯納聰慧過人、深孚眾望,所以,女人仰慕他,喜歡他,他也喜歡女人。可是,在追求愛的時候,總有什麼東西讓他舉步不前。
他渴望在與女人的交往中能重溫失去的童年,重新體驗母親的拒絕給予他的所有的愛撫和歡樂,但這隻能是他的夢想,一個永遠也不能實現的夢想。
女人迷戀他,他也讓她們感到他是迷人的——同時,他又忠告那些迷戀他的女人,要當心他這可惡的魅力。和他戀愛的人都感覺那是一件令人困惑的差事。他的一位摯友的妹妹艾麗·圖爾抱怨說:“你這人真矛盾,叫我如何是好呢?”卡爾·馬克思的小女兒埃麗納也對他說:“你真讓人氣憤。”
蕭伯納經常是這樣,他纏著不放,對你又欲擒故縱;他一會兒疼愛你,一會兒又不疼愛。他弄得你心灰意冷的時候,自己卻在偷偷地發笑。他總是喜歡把白日夢倒給自己的戀人,讓自己的戀人陷入一連串的誤會交織而成的奇異的網中。你常常弄不清,他是在開玩笑,還是在講真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