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章 被女人成就的偉人(3 / 3)

有一次,歌德和席勒進行了坦率友好、活躍的交談,相互間都覺得有一股強大的吸引力。歌德不得不承認:“席勒的魅力是巨大的,他把靠近他的一切人都牢牢地團結在他的周圍。”一周以後,兩位詩人又會麵了。當談到文學藝術的見解時,令席勒大為驚訝的是,歌德的意見竟然與他的見解不謀而合。

談話結束以後,席勒異常興奮,於是,他就趁此機會給歌德寫了一封信。在信中,席勒分析了歌德的精神曆程,他的眼光十分敏銳,角度也很獨到,見解也十分精辟。在當時還沒有任何一個人能像他那樣深刻而又準確地摸清歌德的脈搏。席勒不僅深刻地分析了歌德的精神,而且還向這位朋友介紹了自己。歌德在複信中說:“在這一周裏有我的生日,而對於我的生日來說,沒有任何禮物能比您的來信使我更感快慰的了。”緊接著,他也表達了今後兩人合作的願望:“……我們雙方彼此都清楚了自己的道路和方向,那麼我們就可以更好的向共同的目標邁進了。”

此後,歌德還盛宴邀請了席勒,探討了如何繁榮民族文化的問題,還達成了許多的共識。歌德說“結成了親密的友誼,彼此都覺得沒有對方就無法過活”。就這樣,歌德與席勒就像馬克思與恩科斯、拜倫與雪萊、李白與杜甫一樣——以文會友,結成偉大的友誼,他倆是並肩齊驅的文學天才。被譽為德國詩歌的珍品的就是歌德的《迷娘歌》與席勒的《潛士歌》,它們是鑲嵌在王冠上的兩顆相映成趣的明珠。

席勒被敬為“偉大的天才般的詩人”,“真善美”的巨人,“德國的莎士比亞”。在他自己眼中,他就是“不臣服於任何王侯的世界公民”。然而,在人生際遇上,席勒卻沒有那麼走運。席勒出生於一個貧窮的市民家庭,父親是一個外科醫生,母親是麵包師的女兒。雖然生在一個貧苦的家庭,但是席勒自幼就對詩歌、戲劇有著濃厚的興趣。

少年時期,席勒在軍事學校度過了8年的青春歲月。後來他就去當軍醫了。在狂飆突進運動中,席勒與歌德並肩作戰,席勒完成了劇本《強盜》的創作,後來,又相繼寫了《陰謀與愛情》、新劇本《唐·卡洛斯》等。

1974年之後,他又創作了著名劇作包括《華倫斯坦三部曲》、《瑪麗亞·斯圖亞特》、《奧爾良的姑娘》、《墨西拿的新娘》、《威廉·退爾》、《歡樂頌》等等。

席勒在創作《德梅特裏烏斯》中,由於貧病交加而不幸逝世。當歌德得知席勒去逝的消息後,悲慟萬分:“我失去了席勒,也失去了我生命的一半。”

席勒家庭貧困,即使他死後,他的骸骨也沒有錢放到好的地方,隻能放到教堂的地下室裏。在二十年後,教堂清理地下室的時候,隻有他的友人歌德,在一堆堆白骨中認出了他的屍體。歌德雙手捧著席勒的顱骨細細端詳,往日那徹夜長談的情境一幕幕地在腦海浮現,“回家吧,偉大的朋友,就像那年在我家寄住……”歌德泣不成聲地說。歌德把席勒葬在了魏瑪,他死後,根據他的遺言,被安葬在席勒的遺體旁。人們稱為“歌德席勒合葬墓”。

浮士德,“靈”與“肉”的交織隻管來吧!讓咱們窮根糾底,

我要發現萬有,在你那虛無裏。(歌德《浮士德》)

《浮士德》是歌德的代表作,也就是它把歌德推上了四大文化名人的地位。《浮士德》構思巧妙,內容複雜,結構龐大,風格多變,它融現實主義與浪漫主義於一爐,將真實的描寫與奔放的想象、當代的生活與古代的神話傳說都糅合到了一處,從而達到了極高的藝術境界。

歌德采用的是德國民間故事和傳說,浮士德是德國的一位著名人物,相傳可能是占星師或是巫師,傳說中他為了換取知識將靈魂出賣給了魔鬼,讓它來滿足自己的一切要求。一旦他感覺到了滿足,那麼他的靈魂就歸魔鬼所有了。於是,魔鬼墨菲斯托就利用魔法,讓浮士德經曆了愛情的歡樂與辛酸,讓他在國家戰功赫赫,在沙場上屢立奇功,又讓他在沙灘上建立起人間天堂……縱觀一生,浮士德並沒有感覺到滿足。當他沉浸在對未來的向往中時,嘴角就露出了一絲甜甜的微笑,似乎,他已經實現了自己的夢想。魔鬼看到浮士德即將要得到滿足,於是就想收走他的靈魂,就在這時,天使趕來,挽救了浮士德的靈魂。

浮士德追求知識,卻於事無補;追求愛情,卻被現實扼殺;追求政治,卻因愛上海倫而葬送自己的前程;追求藝術,卻以幻滅告終;追求社會理想,卻在呐喊中倒地而死。最後浮士德感歎到:

我隻匆匆奔走在這世上,

任何歡樂都抓緊嚐一嚐,

不滿意的立刻將它拋棄,

抓不住的幹脆將它釋放。

我隻顧追求,隻顧實現,

然後又渴望將人生體驗,

用巨大心力,先猛衝蠻幹,

而今行事卻明智、謹嚴。

對於塵世我已了如指掌,

對於彼岸我不再存希望;

隻有傻瓜才會盯著雲端,

以為有同類居住在上麵!

強者應立駐足,放開眼,

世界對他不會默默無言。

他何須去永恒之境悠遊!

凡能認識,便可把握擁有。

他該如此踏上人生旅途;

任鬼魅出沒而我行我素,

與行進中尋找痛苦、幸福,

他呀,沒有一瞬感到滿足!

這就是“浮士德難題”,歌德以辯證法意識揭示了浮士德人格中的兩種矛盾,即“肯定”和“善”的與“否定”和“惡”的之間的交纏與發展曆程,歌德是以樂觀主義的態度來寫的,表現了浮士德永不滿足,不斷地克服障礙和超越自我,更謳歌了他“不斷地向最高的存在”奮勇前進的可貴精神。

“浮士德難題”其實就是人類共同的難題,它是每個人在追尋人生真道,尋覓人生歸宿的時候,都要去麵對的“靈”與“肉”、自然欲求和道德靈境、個人幸福與社會責任之間的兩難選擇。這種二元對立的矛盾給所有人都提出了一個深刻的哲學命題。中國的陶淵明就深刻地認識到了苦與樂、仕與隱、生與死的苦苦糾纏,最終在歸隱田園後,破解了“浮士德難題”。

無論是從但丁的《神曲》,荷馬的史詩,還是莎士比亞的《哈姆雷特》中都可以感受到“浮士德難題”的存在,它是人們追尋人生歸途,走向人生大道的必由之路,也是每一個人不得不思索的生命困境。但是,這種困境,每一個人都有,但卻很少有人能說,更是很少有人能把他寫出來。歌德不僅看到了,而且還深刻地認識到了,並指出了解決的出路。而且歌德的偉大不僅僅在於此,他還寫出了與中國老子有異曲同工之妙的“玄母”的宇宙觀。《浮士德》中寫到道:

梅菲斯特:黑暗的一部分,是我生育了光明;光明卻忘恩負義,背叛黑暗母親,竟想奪取她的特權,把空間全占領,然而費盡心機仍舊徒勞,因為光永遠不能和物體分離。它源於物體,因物體而顯得美麗,卻也被物體阻擋不能前進……到頭來你是啥——仍舊是啥。不管你頭戴發卷無數的假發,不管你腳蹬底厚盈尺的靴襪,你本來是啥——將永遠是啥。

歌德寫這部詩劇花費了畢生的精力,他用寫在《浮士德》之前的獻詞,生動而深刻地道出了寫作這部巨著的心境。獻詞:

你們又走近了,飄搖無定的形影,

就像當初,在我迷茫的眼前現形。

這一回啊,我將努力把你們抓住?

那大膽妄想,我對它仍一片癡情?

好,隨你們爭先恐後,你推我擁;

隨你們竄出霧靄,圍繞著我洶湧!

隨著你們的到來,空中彌漫靈氛,

青春的熱血啊,又令我心胸激動。

你們帶來了歡樂時日的歡樂情景,

一些可愛的身影也隨之冉冉上升;

恰似一個漸漸淡忘的古老的傳說,

初戀和友誼也一樣被回憶、重溫。

痛苦重新體驗,怨恨複生出怨恨,

歎人生之旅,難逃出歧路、迷宮,

哀良朋摯友,一個個都先我而逝,

讓眼前幸福騙去他們美好的光陰。

那些聽過我早年的唱段的人們,

他們啊已聽不到我以後的歌吟;

友好的聚會已是杳無蹤跡,

唉,最初的回響也寂然無聲。

我的悲歌將為陌生的人群而唱,

他們的喝彩啊一樣會令我心驚。

那些曾經喜歡我的歌的人們,

他們縱然活著,也四散飄零。

長久克製的欲望猛然將我攫住,

對肅穆的幽靈世界我充滿憧憬;

我於是開始歌唱,如輕聲絮語,

我音調忽高忽低,似風鳴琴聲。

我突然渾身戰栗,淚流個不停,

已經鐵硬的心中,又充滿溫情;

仍然擁有的,仿佛從眼前遠遁,

已經逝去的,又變得栩栩如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