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博大精深的東方文學(3 / 3)

印度的古典就是這樣奇妙、神秘,讓人無法知曉,但卻能深深地吸引人的靈魂,使印度人皈依它、禮拜它,讓西方人和東方人敬畏它、崇拜它。如中國的《易經》和詩歌,其中的徹悟和理解隻能靠心靈去感知,甚至連心靈都無法感知。

除了《吠陀經》外,《摩訶婆羅多》和《羅摩衍那》是印度的兩部史詩,以瑜伽哲學為中心,成為印度後世文學的源泉。史詩不像其他的著作那樣單一的寫王公貴族的內訌,而是色彩分明的寫了弱小對強暴、受壓迫者對驕橫霸道者的鬥爭,是那些遭到流放和迫害的貴族大臣們同情、理解人們,堅決對抗驕奢淫逸王者的決戰。史詩除惡揚善,宣傳人間正道,頌揚以堅戰為代表的正義力量,譴責以難敵為代表的邪惡勢力。堅戰仁慈、謙卑、正義,而難敵貪婪、傲慢、殘忍。“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難敵的倒行逆施,甚至俱盧族內的一些長輩都譴責和揭露他的暴行,同情和關懷般度族。在史詩中,反映了人們渴望天下太平,賢君治世的思想,是人們在亂世之中強烈的呼喚!史詩無論怎樣歌頌統治者,但天下的烏鴉一般黑,在內容上也沒有對另一方一味的美化。

《羅摩衍那》講的是,一個錫蘭的魔鬼將拉馬的妻子劫持在一個小島上,拉馬千辛萬苦最終從魔鬼的手中奪回了自己的妻子。而《摩訶婆羅多》是意指“婆羅多族中發生的故事,通過這些故事,體現了婆羅多族的偉大”。

印度是一個神奇的民族,他們的創作很多時候都無法讓人想象,印度的聖歌充滿了神奇的色彩。比起中國來,印度文學更晦澀,深藏著不為人知的奧義,總不是那麼清晰明朗。但印度就是這樣被人們記住的,因為它太深奧了,也太讓人們神往遐想了!

(二)流傳深遠的印度佛教

印度人信奉梵天、毗濕奴、濕婆主神,後來,隨著婆羅門的衰敗,佛教逐漸興起。釋迦牟尼是佛教的創世人,佛教認為人生皆苦,隻有通過苦行修道,獲得解脫,才能走到彼岸,超越六道輪回,升入西天極樂世界。佛教教義認為,人的靈魂是不滅的,人死後,靈魂要為他生前的所作所為承擔果報,除非一個人在生的時候,就已經徹底頓悟,明心見性。

佛教的基礎教義是“四諦”、“八正道”和“十二因緣”、“三十七道品”等,這些都是大小乘各派所認可的。其中最重要的,是佛從緣起思想出發,指出了“諸行無常”、“諸法無我”和“涅槃寂靜”的教義,稱佛法的三法印,此是佛法的最重要標準。一些小乘學者把原始佛教的修持,概括為戒、定、慧三學、慈悲喜舍四無量心以及四念處、四正斷、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覺支等三十七菩提分法。佛陀就是覺者的意思,隻有徹底覺悟的人才能為佛,佛就是離苦得樂,擺脫了一切的糾纏,得逍遙大自在,得無上菩提!

佛,究竟是什麼?以佛教的觀點而言即是自性的圓滿,一個隻不過又回到他以前的狀態而已。一切眾生皆是未來佛,每一個人都有一顆最清淨的內心,隻不過受世俗的熏染而迷失了。

印度的佛教流傳到中國、朝鮮、日本以及東南亞各地,且對這些地方的影響十分深遠。在中國就與中國的文化相融合,形成中國的宗教。中國的佛教、儒教和道教相互滲透,最終形成了儒釋道合一的局麵,而基督教也吸收了佛教當中的許多教義,其中西方的哲學家叔本華、尼采等人都宣揚佛教的教義,他們的思想與佛教的思想不謀而合。

佛教,對於那些想獲得解脫,走向歸途的人也許是個療傷的處所,但對行人處事,積極用世者,卻於事無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