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寫中國曆史的不僅僅隻孔子一人,還有孔子的老師,另一位高深莫測的聖人——老子,老子寫下了《道德經》一書,在書中他闡述了究竟什麼是道的問題,在中國三皇治世以道,五帝治世以仁。也就是說道是先天的,用在人們的欲望還沒有形成之前,而仁是後天的,用在人們的欲望膨脹之後。
老子倡導的是天道,即大道自然,是宇宙人生的總根,能走進“道”的深淵,也就不用恪守儒家的教條了,得道就得到了一切,而得到一切卻不能得道。他的思想深邃、精湛,無從知曉,無從感知,沒有邊界,沒有方向,沒有時空的概念。但他的“道”又和儒、佛一脈相承,殊途同歸。所以,他的思想與猶太人的耶和華上帝、伊斯蘭的真主安拉也有異曲同工之妙。
孔孟、老莊是影響中國兩千多年文化的巨人,他們的思想已經成為永恒的曆史,代代流傳,生生不息。
(二)獨領風騷的中國詩歌
然而,在文學的領域裏,中國文學尤以詩歌的魅力予以西方人深刻的印象。中國的詩仙李白和詩聖杜甫,以及隱逸詩人陶淵明等都是中國詩歌文壇的巨星,留名千古。如李白的《早發白帝城》:
朝辭白帝彩雲間,千裏江陵一日還。
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
通過這首詩,可以感受到詩人的豪邁奔放之氣。詩中有一股攝取靈魂的魅力,令人震撼,給人力量!又如陶淵明的《飲酒》: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
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這首詩寫詩人歸隱田園,閑適自得的情懷和誌趣,意境極深,達到天人合一、物我兩忘、大道自然的高超境界。
中國的詩歌就是具有如此神奇的魅力,讓人心曠神怡,刻骨銘心!這種藝術的享受,隻可意會,不可言傳,是中國人思想和情感的精髓。
宗教式的印度文學精神存在於所有的人的心裏,但並不是每個人都明白這一點。
(一)宗教經典,文學之源
印度文學,是一種宗教的文學。宗教是印度文學的源頭,所以印度的文學與宗教有著很深的情結。印度的宗教不僅滲透在文學當中,而且還滲透到生活中的方方麵麵,印度的民族語言、藝術、音樂、舞蹈、雕刻等等更是以宗教為中心。
恒河流域的古印度文明屬於雅利安人的文明,雅利安人創造了光輝燦爛的文化。在印度的文化中,無不充滿了宗教的色彩。印度的《吠陀經》是印度文學的源頭,是印度最重要的經典,也是印度宗教文獻的總集。這部經書中就蘊涵了許多神妙的思想和精美的哲理,充滿了智慧。在西方人看來,印度正如這本經書,是一本翻不開的書,書中許多神秘和晦暗的所指,都是很令西方人頭痛的。
吠陀是一部包羅萬象的巨著,它分為《梨俱吠陀》、《娑摩吠陀》、《夜柔吠陀》和《阿達婆毗耶娑吠陀》,其中《吠陀經》的最後一部分是《奧義書》。《奧義書》中充滿了很深的哲理,把精神看得很重要,精神為最貴、最至上。《奧義書》中的“奧義”就是說“梵”和“我”以及二者合一的道理。“梵”——宇宙生起之因;終極的真實。“我”——靈性、真我、自性。這裏的梵我合一和中國的“天人合一”有點類似,但又不同於中國的“天人合一”,其中的“梵”似乎更接近老子的道。《奧義書》的敘述和描寫,自由、流暢,給人一種很聖潔的感覺。書中的每一個寓言都漫溢著心靈的清曲,滌蕩著高妙的智慧,“如初升的朝陽,和煦溫暖,如高山上清新而純淨的空氣,令人神清氣爽,心曠神怡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