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九章 桃花源夢(2 / 3)

徽州各村落的建設可以說就是這種人文理想的集中體現。從建築上說,徽州民居的外牆都是用磚砌成,表麵塗抹白石灰,室內的間壁,大都以木板構成,整個房屋呈框架結構,很堅硬,也很牢靠。它從不給人以華麗之感,一概用小青瓦而從不用琉璃,所有勾欄也都是保持著青石、麻石等純石質材料的質感而不施丹青,門樓和屋內的石、磚、木“三雕”精細、婉麗,不用五色勾畫,隔扇、梁棟等也不施髹漆。這樣的建築從整體上來說,給人的感覺是明快淡雅,幽靜情趣,風格內斂而沉穩,精致中又不失大氣。

從風格上說,徽州民居殷實而精巧,有點儒雅,更有點莫測高深,拒人千裏之外。除了粉牆黛瓦外,高低錯落的五疊牆或馬頭牆,似乎也以其抑揚頓挫的起伏變化,體現了徽州民居的獨特韻律。這樣的感覺就像是古箏奏出的一首曲子,那是如“高山流水”一類的。老房子屋角上的飾物也很多,總有一些帶點抽象意義的畫,這些主要代表著吉祥,體現了農業社會人們的共同願望。當然,這樣的建築也是有著提防心理的,最明顯的標誌就是在房屋與房屋的間隔之地,由於怕鄰近的房子著火殃及自己,每一幢老房子都有著高低錯落的防火牆。這在當地,被稱為是“五嶽朝天”。

從徽州民居的建築思想來說,我們還可以看出暗藏在徽州人身上的很濃烈的聚財心理——徽州民宅大門的朝向都是向北,因為從五行上看,北為水,水象征著聚,表示著聚財;而南方為火,火則不代表財運。而在房子的內部,與“五嶽朝天”並稱的是“四水歸堂”。這也是徽州民居的主要特征,盡顯農業社會的“自私”與自保。民居進門之後便是天井,由天井居中,組成了整個房屋的結構。天井不僅僅有著肥水不流外人田的意味,更多的是一種上古之風,可能來源於中原一帶原始人類的穴居方式。人類從潛意識裏,是盼望著有這樣的安全感的,怕麵對神秘的自然,怕麵對無法左右的社會,怕麵對自己內心的善變。徽州的房屋從整體上來說,既缺乏人情味,也缺乏著實用性。也許,在徽州人的觀念,“理”是第一性的,至於性與情,那自然是要服從於至高無尚的“理”了。歸根結底,徽民居的特點實際上是徽人意識和思想的體現。當然,從建築學的一般角度來說,一般把徽州的古民居分為:1、庭院,2、大門,3、門廳,4、天井,5、廳堂、廂房,6、格門、格窗,7、屋頂,8、火巷。這樣形式上的分類能讓人一目了然。

婺源的汪口像一扇水麵上的荷葉;涇縣黃田的洋船屋則是一艘高歌猛進的船;績溪湖裏村像新安江邊的一尾鯉魚;黟縣的宏村則是模仿著農業社會的吉祥物牛的形狀來設計的,有“牛腸”、“牛肚”和“牛胃”;至於徽州區的呈坎村,整個村落的布局就像是一幅八卦圖,村落裏曲曲折折的道路迂回,進了裏麵,仿佛進入了一個迷宮——徽州村落的一個重要支撐點就是風水。可能由於是理學大師朱熹的家鄉吧,這裏更注重從文化上甚至是“天理上”去尋找和賦予自己的民居和村落以深刻意義,想不斷地通過“格物”來“致知”。在這裏,中國文化的虛玄走向表現得非常明顯——在缺乏足夠的支撐進入不了以實證為基礎的科學道路之後,中國文化往往在單騎突進一段路程之後,轉而進入“虛玄”的領域,將實用轉化為審美,將實證轉化為文化。徽州文化當中的很多東西也是如此。徽州人對於風水堪輿的迷戀和篤信程度與“新安醫學”等行業一樣,在很大程度上轉向了虛玄,將很多本不相幹的東西胡亂地聯係在一起。

這種源自於“巫”的文化傳統和方式就像徽州上空的雲一樣盤旋縈繞,在很多時候,人們是缺不了上空的雲彩的,因為它帶來雨露,帶來清涼,有時候還會帶來五顏六色的晚霞。於是在很長時間裏,人們把這樣的方式當作一種習慣,當作理所應當,當作一艘通向未知的渡船。於是,羅盤出現了,這種起始於地球引力的器具在最初一直被認為神靈附體,具有相當的魔力作用,所以風水氣氛濃鬱的徽州,一直有著旺盛的生命力。即使是在現在的休寧縣萬安鎮,也有著著名的“羅盤一條街”。人們崇拜著羅盤,崇拜著羅盤的神秘性,在他們眼中,這個小小的、上麵鐫刻著天幹地支諸多內容的神秘器物顯然是人們與未知世界通話的媒介。每當村落選址,新房建設,總要先找風水先生用羅盤量一量,丈一丈,然後便是神秘地總結出一大堆說法來。與其他地方相比,徽州人細致的性格使得他們格外注重地勢、天時,注重山川河流、陰晴圓缺與人世之間的聯係,注重一種神秘的象征性和體驗。有人曾總結說,整個徽州便是因山環勢、水口嚴密、風水絕佳的地方,故而在明清兩代殷富無比。確切的情況可能就是這樣,徽州可以說是在無意之中妙合了風水的至理。並且,在徽州的每一個村落,人們都非常重視選址、山勢、水口等,甚至連房屋的朝向,附近的樹木,徽州人都異常謹慎。這樣刻意的結果,使得徽州的每一個村落都有著近乎天成的結構。這也是徽州村落看起來精致和詭秘的重要原因。

除了實用和虛玄,徽州的風水意識還給徽州人帶來了某種審美觀念。徽州的古村落,往往都選取山坳之中的一片開闊地,村落都有水係包圍,水係或清清淺淺,或湍急迂回。以山水為血脈,以草木為骨架,村莊掩映於山麓水畔,點綴於古樹幽篁之間。這樣的地方,若種植一片桃花,就不免讓人疑心是不是到了“桃花源”。這也難怪,整個徽州湖光山色,流水潺潺,樹影婆娑,青瓦粉牆,也難怪古今的很多人把這裏當作陶淵明的“桃花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