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說之間,虎肉已經煮熟,龍敦放開大吃一頓,幾十斤虎肉不一時就被龍敦席卷一空,龍固不好意思地說道:“我兒自小就食量奇大,讓先生見笑了。不過先生不用擔心,他打獵是一把好手,隻要出去,從沒有空手回來的。”
狄武道:“貴公子真是奇異之人!”
龍固和楊二狗在狄武家中住了一宿,第二天一早吃過早飯就被狄武打發下山去了,狄武千叮嚀、萬囑咐,叫不可泄露了青龍山的路徑,以防平庸之輩來無端叨擾。
自此,龍敦就留在青龍山學習了。
起初,狄武還想教他一些孔子、老子等儒家、道家經典,但經考校,發現龍敦已經學過,而且已經有一大堆的個人見解了。
特別是,龍敦對“仁”的理解,龍敦認為“仁”分大小,大者以強力製暴,以懷柔安民;小者雖心懷慈善,卻無力禁暴除凶。
真正的“仁”必須要以強大的武力為根本後盾,否則,不能‘除暴’怎能‘安良’?
狄武見龍敦已有一些基礎,遂決定教授他一些法家、兵家的戰爭及謀略知識。
法家尚武力、崇霸道,兵家尚謀略、崇機變。
顯然,龍敦所求者乃大“仁”也,若無‘法’、‘兵’兩家相輔助,定然隻是一番空談,一席空話罷了。
大爭之世、大亂之時隻有行‘霸道’、‘詭道’以輔“仁”道才能成就人間正道。
胸懷‘慈悲心腸’,卻需輔之以‘雷霆手段’方能取得實用之效。
於是,狄武先生開始給龍敦講授商鞅、韓非的學說,給龍敦大講法家的霸道之術,秦始皇曾經用了法家的霸道之術得以一統天下。
龍敦認真學習,仔細推究,終於體會了法家之妙。
龍敦繼而又開始學習兵家,對兵家的學習就從龍敦最為心儀的《孫子兵法》開始。
一開始,龍敦就被兵聖孫武的大胸懷、大眼界、大氣勢、大智慧深深的折服了。
《孫子兵法》中講的為主、為帥之道,‘道、天、地、將、法’。龍敦認為“道”是最核心的部分,“道”決定的可是‘大趨勢’、‘大格局’,它是人心所向,往往在狂妄跋扈的‘獨夫民賊’眼中看來,那些最卑微、最弱小的黎民百姓,才是決定戰爭成敗的根本因素,獨夫民賊們為逞強鬥勝、滿足私欲也許能夠得逞一時,但終究不免滅國亡家。國之爭,爭的是民心。
“天”、“地”卻是人的意願無力改變的,隻能順應它、利用它,順之而利、逆之必敗。
“將”是實戰中最重要的因素,將以‘智’為先。無智之將,猶無頭猛獸,雖凶悍亦無所用,不能製敵反為敵所製。
“法”決定了力量的使用是集中還是渙散,無“法”之軍如散放之牛羊,無頭之蠅蟲,雖數量眾多,亦不足以為用。
龍敦繼而又學習了為將之道的‘智、信、仁、勇、嚴’,以及根據形勢、地形、天候等變化和不同而應該采取的戰場隨機應變之法。
其中,對各種地形和各種天候的分析,更是條分縷析,一絲不苟。
狄武老先生說道:“地形之用,奧妙無窮,用之得法,可以以寡擊眾,以弱擊強,以劣勢兵力控製對方的優勢兵力。在特殊、怪異的地形限製之下,要盡量避免己方軍眾陷於不利的境地,而要相方設法誘騙敵方陷入困頓不利的絕境。”
龍敦又學習了如何根據相應的地形和天候,使用火攻、水攻,以及使用‘因、內、反、死、生’,五種間諜的具體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