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林寺始建於北魏太和十九年(公元495年)由孝文帝元宏為安頓印度僧人跋陀而依山辟基創建,因其座落於少室山密林之中,故名“少林寺”。北魏孝昌三年(公元527年)釋迦牟尼的第二十八代佛徒菩提達摩曆時三年到達少林寺,首傳禪宗,影響極大。因此,少林寺被世界佛教統稱為“禪宗祖庭”,並在此基礎上迅速發展,特別是唐初十三棍僧救駕李世民後得到了唐王朝的高度重視,博得了“天下第一名刹”的美譽。少林寺包括少林寺常住院、塔林、初祖庵、二祖庵、達摩洞、十方禪院、武術館等主要建築群。
少林寺的曆史久遠,印度名僧菩提達摩來到少林寺傳授禪法。以後,寺院逐漸擴大,僧徒日益增多,少林寺聲名大振。達摩被稱為中國佛教禪宗的初祖,少林寺稱為禪宗的祖庭。禪宗修行的禪法稱為“壁觀“,就是麵對牆壁靜坐。由於長時間盤膝而坐,極易疲勞,僧人們就習武鍛煉,以解除身體的困倦。因此傳說少林拳是達摩創造的。少林寺在唐朝初年就揚名海內。
少林寺落成三十多年後,即北魏孝昌三年,菩提達摩不辭艱辛,從南天竺國渡海來到東土,開始了禪宗在中華大地上的傳播。
人們說起禪宗時,往往會用一派“本地風光”來表達對禪宗的印象。佛教的文化淵源在印度,而禪宗是獨具中國特色的佛教宗派,它的文化淵源在嵩山,在被譽為“禪宗祖庭”的少林寺。
達摩首先到了金陵,一月之後來到永寧寺,隻見那九級浮屠“金盤炫日,光照雲表;寶鐸含風,響出天外;歌詠讚歎,實是神功”,自稱活了一百五十歲,周遊列國,從未見過如永寧寺這般精美的寺院。於是,達摩口唱南無,合掌讚美不停,已經將心許與嵩洛。
離開永寧寺,達摩來到幾十裏外的嵩山少林寺,落跡於此,終日麵壁。麵壁似乎是一種追根溯源,也似乎是一種等待良機。
這時候嵩山有位名叫神光的僧人,聽說達摩大師住在少林寺,於是前往拜謁。
達摩麵壁端坐,不置可否。神光沒有氣餒。他暗自思忖:“古人求道,無不曆盡艱難險阻,忍常人所不能忍。古人尚且如此,我有何德何能?當自勉勵!”時置寒冬臘月,紛紛揚揚飄起漫天大雪。夜幕降臨,神光仍在寺外站立不動,天明積雪已沒過他的雙膝。達摩這時才開口問道:“你久立雪中,所求何事?”神光淚流滿麵說道:“隻願和尚慈悲,為我傳道。”達摩擔心神光隻是一時衝動,難以持久,略有遲疑。神光明白達摩心思,就取利刃自斷左臂,置於達摩麵前。達摩於是就留他在自己的身邊,並為他取名慧可。少林寺內的立雪亭,便是為紀念慧可斷臂求法的事跡而建。
達摩禪師以四卷《楞伽經》授予慧可,慧可就是日後禪宗在東土的第二代祖師,自此,禪宗在中國有了傳法世係。
禪宗在其誕生地印度沒有成宗,卻在傳入嵩洛後,成為中國佛教延綿不斷的主流宗派。禪宗流傳久遠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其教義和修行方法的簡單易行。教內傳法的過程中難免會產生教條化、形式化的弊端,隻重考據文字而不重把握精神,會喪失教義的靈魂。針對這種偏頗的傾向,禪宗提出了“教外別傳,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的宗旨。所謂“教外別傳”,是指在教典以外別有一種教義的傳授方法。禪宗的簡易性,便體現在“見性成佛”的主張上。
禪是“靜慮”,佛教稱安靜地深思為禪定。達摩提出一種新的禪定方法,否定了印度佛教那一套修行的階梯層次和累世修行,主張人人都具有佛性也就是“本性”,人人都先天地具有成佛的智慧也就是“菩提”,人人都能夠通過覺悟佛性而成為佛,盡管何時豁然大悟難以料定。眾生之所以未能成佛,是因為對自身的本性沒有覺悟。一旦“撥開迷霧見青天”,明心見性,自性就是佛,把佛變為舉目常見的平常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