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紅曾去找過湯顯祖,想把心中的苦悶訴說與他。她住的直街離湯顯祖文昌裏舊居僅300米。李小紅信步而去。但此時湯顯祖早搬至城外內沙井新居玉茗堂內。李小紅並沒有見到湯顯祖,在舊居前的月塘旁,李小紅佇立水邊,顧影自憐,又一陣傷心。
李小紅後來積憂成疾,病重時張源去看望過她。李小紅這時已不能起身了,但她拉著張源,讓他再帶她去東門口戲院看一回《牡丹亭》。張源便背著李小紅去了。演到杜麗娘和柳夢梅相見時,奄奄一息的李小紅還是兩眼放光。李小紅說生不能和你廝守,但願你日後能在夢裏和我相見。說罷,歪倒在張源身上。
張源悲慟不已,嚎啕大哭。
其時湯顯祖也在戲院,聞哭聲匆匆過來,聽張源把原由說過,也是淚水盈盈,長聲嗟歎說:“天下竟有如此癡情女子”。後湯顯祖親自前往李家吊孝,並在李小紅靈前演全本《牡丹亭》,以寄哀思。
張源後來和湯顯祖成了忘年交。
萬曆二十八,湯顯祖的好友舒非回鄉省親,舒非時任浙江巡撫,他這次回鄉,主要的目的是要在家鄉油坊蓋一幢屋。拜見顯祖時,舒非被顯祖的新居玉茗堂吸引,逐邀請湯顯祖為他設計新屋。湯顯祖欣然答應並帶張源一同前往。
舒非的新居三年後建成,這是一幢三重直進的大屋。屋後有後花園,後花園有亭,湯顯祖親筆題為“牡丹亭”。
張源為那幢屋付出了不少心血,屋中所有的柱石都是張源雕鑿的。其中“牡丹亭”的六尊柱石,更是精雕細鑿。其時李小紅剛死不久,張源滿心的思念凝聚在柱石上,他在六尊柱石上都雕上了兩個女子。這兩個女子,一個是湯顯祖筆下的杜麗娘,一個是他的情人李小紅。李小紅因杜麗娘而傷感,積憂成疾,不治而亡。張源為情用心,把兩個女子雕刻得形象逼真栩栩如生。
張源永遠把他的思念雕鑿在柱石上。
湯顯祖明白張源的良苦用心,他感歎良久,說道:“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以死,死而不可複生者,皆非情之至也。”今人在《牡丹亭題詞》中可以看見這段話。
舒非油坊的舊居經400年風雨,至公元一九九八年尚存,雖破敗不堪,但氣勢不倒。一日撫州吳文丁、楊華林等學者前往考古,有人意外地發現舒非的舊居與資料中的記載的湯先祖玉茗堂有頗多相似之處。尤其是園中一亭,更與牡丹亭一模一樣。這亭其實就是湯顯祖設計的牡丹亭,400年風雨,亭沒倒,但湯顯祖的題詞卻蕩然無存了。
眾學者非常細心,居然發現亭子的6尊柱石上雕鑿的女子形象。400年過去,柱石上的女子仍清晰逼真。眾學者當即想到這女子應該是杜麗娘的造型,但另一女子,卻無人猜得到。但不管是誰,眾學者皆認為那些柱石極具文物價值,並建議村民應好好保護。
就在眾學者談古論今之時,邊上站著一人。此人姓舒名田,這些日子,舒田正在為錢發愁,他在上鄧村找了個女子,女方索要彩禮一萬塊,舒田拿不出錢來,聽人說柱石極具文物價值,他眼睛亮了起來。
當晚,舒田帶著撬棍,把亭子中的6尊柱石全部撬走了。當然,舒田帶了些磚去,每撬開一尊柱石,便塞些磚進去。柱石撬了,亭子仍然立著。
但一個夜晚,雨橫風狂,亭子轟地一聲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