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萬曆二十六年,湯顯祖辭去遂昌縣令,返回撫州。顯祖經金華,過上饒,由南昌轉水路,在“千裏風煙卷畫開”的撫河上行程四天,抵達撫州。船在撫州城外直街碼頭攏岸時,已是傍晚時分,沉沉暮色中,一個女子還蹲在碼頭上洗衣。這女子叫李小紅,船攏岸時,李小紅走起身相讓。湯顯祖隨後下船,見李小紅有禮有節地讓在一邊,湯顯祖微微一笑。
李小紅抿抿嘴,回了湯顯祖一個笑。
湯顯祖字義乃,別號若士,出生在撫州城外文昌裏。他少年即有才名,由於不肯攀附權貴,直到萬曆十一年才中進士。這年顯祖三十四歲。中進士後,他先在南京做一名太常博士,因抨擊朝庭大臣,被貶到徐聞縣做典史,後調任遂昌知縣。為官僅十四年,湯顯祖即棄官歸隱,歸隱撫州。此後,在不到一年的時間裏,湯顯祖寫成了《牡丹亭》。此劇演出後,獲得廣泛好評,引起極大的反響。對此,湯顯祖當然高興,但顯祖深歎旨趣不為人領會,故而隻有親自指導排練,以求不損《牡丹亭》神韻。湯顯祖在《七夕醉答君東》一詩中就寫道:“玉茗堂開春翠屏,新詞傳唱《牡丹亭》。傷心拍遍無人會,自掐檀扳教小伶。”
《牡丹亭》後來久演不衰,觀者如潮,幾令西廂減價。在這些觀者中,李小紅算是最癡情的一個。
李小紅就住在撫州城外直街上,父母以做豆腐賣豆腐為生,屬小戶人家。不過,李小紅身上卻有大家閨秀的樣子,知書達理。她原與直街石匠張源青梅竹馬。張源十三歲隨父親開磨鑿石,現在隻有二十出頭,卻手藝精通。當時,撫州有一句老話:宜黃夏布撫州磨。撫州石磨出名,一是烏石山的石好,二是撫州石匠手巧。這張源,就是一個鑿磨的能手,當然,張源不僅鑿磨,石匾門牌柱石旗杆等等 都拿的起放得下。李小紅和張源石匠兩情相悅,常常幽會。但李小紅的父母卻棒打鴛鴦,折散了這對有情人,並把李小紅給城裏開布行的陳多昌。
陳多昌是個紈絝子弟,仗著家裏有錢,常出入煙花巷中,要不聚一夥人,在撫河邊遊蕩。一日,李小紅在河邊洗衣 ,陳多昌路過,他見陳小紅漂亮,上去百般調戲,後竟差媒人前來提親。李小紅父母貪陳多昌有錢,竟答應了。李小紅當然不從,但父命難違,可憐李小紅和張源對門而居,卻羅帶同心結未成。見了麵,四目相對,眼裏滿是怨恨。
一日,李小紅到城裏東門口戲院看戲,這日演的正是《牡丹亭》。從杜麗娘一出場,李小紅就目不轉睛了。
杜麗娘在宮衙裏住了三年,連後花園都沒有到過,後來在春香的幫助下,才偷偷地到了後花園。杜麗娘在遊園中唱道:“原來姹紫嫣紅開遍,似這般都付與斷井頹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賞心樂事誰家院……”哀婉的唱腔深深地打動了李小紅,聯想到自己的身世,與張源雖有情卻難成眷屬,李小紅淚濕春衫袖了。
杜麗娘的覺醒也覺醒了李小紅,李小紅後來主動約會了張源。兩人在河邊相見,相擁在一起,發誓要羅帶同心。但李小紅的父母堅決不從,父母說張源父母早亡,家貧如洗,嫁給他要窮到老,而陳多昌富甲一方,可以一輩子衣食無憂。李小紅不為所動,她說:“這般花花草草由人戀,生生死死隨有願,便酸酸楚楚無人怨。”這是杜麗娘的聲音,也是李小紅的心聲。但由不得李小紅,她父母堅決不同意女兒跟張源好。為了勸住李小紅,母親以死相挾,二次跳進撫河。李小紅終於妥協了,她知書達理,不願做個不孝之女,答應了這門婚事。
此後李小紅心無所屬,每日隻以看戲打發時光。每看戲,必看《牡丹亭》,並深深地把自己溶在戲裏,隨杜麗娘悲而悲,也隨杜麗娘喜而喜。杜麗娘在驚夢一出中說:“我生於宦族,長在名門,年已及笄,不得早成佳配,誠為青春虛度,光陰如過隙耳,隻惜妾身顏色如花,豈料命如一葉乎。”李小紅聽罷,在心裏說我沒生於宦族,也非名門,怎麼也叫命如一葉,不能自己呢,說罷黯然傷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