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生存學(三十一)
能力與機會,有時候它們是一種情同手足的兄弟關係,發小,但有時候,它們卻又象是一對歡喜冤家,對立的茅盾存在著。正如在社會上,我們有時候會笑話一些身邊的人,有能力,有本事的人,得不到機會,做死做法,但不得誌,甚至終身窮困潦倒,無所成就。我們有時候,往往會拿這樣的例子,來告誡自己,瞧吧,有本事的人,又能夠有什麼用?學曆高水平高的人,又能夠怎麼樣?還不是照樣賺不到錢。。。等等。言語中,我們會有看不起的感覺,也許,我們更祟拜那些,能夠生逢良機,順風順水的人。甚至,有沒有本事,都不重要,我們更羨慕的是,別人的成績單。
倒不如說,能力與機會,更形象正如我們工作中能夠理解的,就是“技術與市場”的關係。能力就相當於技術,有技術的人,在社會上不管怎麼樣,還是有一碗飯吃的,靠著某一方麵的技術手藝,可以作為謀生的手段,解決個人的溫飽,生存問題。而機會呢,則更象是市場,固然是有能力,有技術,“酒好也怕巷子深”,市場賣得好,才能夠達到利潤的最大化,不然的話,就是守著自己的技術,守著自己的爛攤子,充其量也隻得個溫飽,無法大富大貴。
如果要發展壯大,還是需要向外發展,市場銷售做得好,做得大,能夠影響更多的人群,那麼才能夠產生更好的效益,更大更加廣闊的發展空間。所以說,能力是基礎,沒有這個基礎,華彩炫麗的大廈,遲早也會倒塌,正如爛泥扶不上牆頭的說法。就算機會到來了,也會把握不住的,其實在社會的現實中,機會隻屬於有準備的人,並不是我們看到的表麵。而隻擁有能力,學識的人,沒有獨立的思考能力,沒有敢闖的膽量,那麼也許一輩子做牛做馬,安安份份,都會隻得個是苦命人,象開荒牛。工作有得做,加班加點,鞍前馬後,但成績卻都成了別人的功勞,為他人作嫁衣。
這其中還是有技巧的。一方麵要求人,在有本事的前提下,要有敢做事的膽量,嚐試,獨立思考,理智而不愚忠。不能過多依賴於社會的大眾潮流,而迷失了自己的發展方向。另一方麵,必須自己逐漸的,能夠把握到自己的命運,那怕是今天辛苦點,艱苦點,都值的,一點一點的向這方麵轉型,對自己負責,做比不做好,早做比晚做好。
正如很多搞技術的人,也就是我們所說有有能力的人,但是你這個技術,如果你是不屬於研發能力的,自主開發的,充其量隻是維護,維修的角色,或者說,別人怎麼說,你就得怎麼做;別人改一下,你就要重新學習,上崗,等等。你自個兒想一想,如果這個“學習”階段,是你一生中的三、四十年的話,那麼你這個學習的時間,是不是代價太重了?因此在社會上,那麼它的回報也是公平的,正因為你不是要害部門,不是關鍵人物,那麼很合理,憑什麼你就可以獲得社會上,優厚的回報待遇?你認為自己是缺乏機會嗎?倒不如更客觀的來說,其實是因為你缺乏能力吧?獨立開發的能力,獨擋一麵的能力,敢於拍板,敢於承擔風險的能力。
所以說,其實社會上的生存,它也是有點“技巧”的。同樣的時間精力,同樣的工作環境,但假如在開始之初,你是辛苦一點,“開發”屬於自己的產品,推廣到市場上,那麼你後期的精力,盡管同時是學習,但不管怎麼說,這是一種“積累”的學習方式,你隻是在後麵不斷的添磚加瓦,錦上添花,越積越高,事業就成功了。我們都懂得“久病成醫”的道理,在社會上就算再沒有本事的人,再笨的人,隻要幾十年在一個行業中呆下去,那麼不管怎麼說,他也能夠達到這一方麵的專家水平,談起來可以頭頭是道了,至少,比你一個門外漢,後來戶,懂的多得多。而假如作為另一種情況的人,在你的生命中,不斷的“學習”,今天學習這個,明天學習那個,恐怕不管你多麼聰明都好,你這種“被動的學習”,隨著年齡,它會越來越力不從心的,而且,它也會在工作中,生活中,產生的社會價值,其實是微乎其微的,注意了,我們說的是對社會的貢獻。因為隨著社會的發展,進步,它會淘汰落後的生產力,恐怕人的學習能力,永遠都趕不上時代的前進速度,曆史車輪的前進腳步。正如,我們普通人按步就班,拿的一份工資薪水,它的漲幅,永遠是趕不上物價上漲的速度一樣。
在這個轉型的過程中,它是會有點點的痛苦,也許還需要我們作出某方麵的犧牲,也會失去一部分既得的利益。其實也可以這樣說,社會上的成敗磨練,創業奮鬥,它其實真正是在於,磨練一個人的心裏素質,心態。“生於憂患,死於安樂”,也可以這樣說的,其實人的潛能,背後是很巨大的,很多能力的表現,很多成功的人才,其實都是在這其中,被迫出來了。當然了,這其中明白的人生道理,越早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