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管理是以製造技術為核心的管理,主要涉及人力、物料、時間、工藝、成本、信息、設備、組織和質量等方麵的管理。家具製造企業競爭核心最終一定是技術管理的競爭。
重點內容:掌握企業典型管理模式及生產前的控製要點。
家具行業雖然發展曆史比較悠久,但是真正開始走向工業化道路也是近幾年的事,因此家具行業本身的工業化基礎比較薄弱。借鑒其它工業化成熟行業的技術管理經驗,同時結合家具自身行業特點,發展和深化其技術是關鍵。
4.1.1管理模式
製造企業管理是一項係統工程,涉及人、財、物、信息等多方向、多層次的內容管理,因此也誕生了許多管理模式。ERP、GT、5S、LP、IE和精細化管理是眾多管理模式中的一部分,它們從點和麵不同角度出發,論述了家具管理核心內容。
4.1.1.1ERP
(1)ERP的概念:ERP是一個不斷發展,不斷完善的概念。它是由20世紀40年代的“訂貨點法”、60年代的MRP、閉環MRP,以及80年代的MRPⅡ發展而來的,是由美國著名的谘詢公司Gartner Group Inc.在20世紀90年代初總結MRPⅡ的發展趨勢而提出的。那時的ERP概念的報告還隻是根據計算機技術的發展和供需鏈管理,推論各類製造業在信息時代管理信息係統的發展趨勢和變革。隨著互聯網和計算機技術飛速發展,ERP已有了更深的內涵。
ERP(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企業資源計劃係統。
-ERP是一種集企業管理和信息管理技術為一體的企業信息係統,能夠全麵固化和記錄企業經營活動中各種業務流程操作,及時向管理層麵提供有效的決策支持。
-ERP係統是一種通過共享的信息和數據流整合企業流程。將各部門流程、功能整合在計算機係統中,實現高效低耗生產的目標。
-ERP發展5個階段:經濟批量法階段,物料需求規劃(MRP)階段,閉環MRP階段,製造資源計劃(MRPⅡ)階段,企業資源規劃(ERP)階段。
(2)ERP主要模塊:
-原材料采購模塊。傳統采購方式是被動方式,根據需要再采購,其采購周期比較長,從而導致生產前置期長,影響了生產效率。ERP利用訂貨點采購方法、MRP采購方法、JIT采購方法、供應鏈采購方法、電子商務采購方法等手段,實現預測采購,實現安全庫存的倉庫管理模式,能夠有效地縮短前置期時間,因此有效地提高生產效率。
-人力資源模塊。傳統人力資源管理僅憑管理者主觀印象和簡單的表格統計來管理,其不準確。ERP利用計算機和網絡技術,實現人力資源量化管理,且及時準確的統計,包括業績、計件工資等,充分地激發了員工積極性。
-庫存管理主要針對原材料庫存、再製品庫存和成品庫存。其目標是減少庫存存量,實現企業資金周轉速度最大化,從而減少利息負擔、減少生產場地的占用、減少零件丟失可能性等。再製品庫存主要與生產計劃配合,與生產現場配合實現最小化。成品庫存主要與銷售配合,實現按期發貨,使成品庫存最小化。
-生產管理主要管理生產過程物流、生產過程人員工資、生產過程中時間等信息。實現物流距離最短和秩序流動,人員工資公平合理,時間管理高效,為企業利潤最大化和員工利益最大化提供可能性。
-固定資產管理是管理廠房和設備等固定資產,使其發揮最大效益,使均攤到每件產品的固定資產費用最小。
-財務管理主要進銷存管理。
-銷售管理主要是管理客戶和銷售業績等,甚至可以建立銷售信息和技術信息相互交流等。
(3)生產業務流程再造:生產業務流程再造是關係到製造企業的核心,因此EPR須遵循以下原則:麵向供應鏈設計流程,注重整體流程優化,組織依流程定,而不是流程依組織定,充分發揮每個人在整體流程中的作用,利用信息技術協調分散與集中的矛盾,實現從職能管理到麵向業務流程管理轉變。
業務流程重組的步驟:
-分析現行業務流程,擬定重組目標。
-了解ERP係統中生產管理模塊的功能特性。
-改造設計新的業務流程。
-評價、修正新的業務流程。
-實施新流程。
(4)ERP的作用:
-降低庫存投資。首先是降低庫存量。使用ERP係統之後,由於有了好的需求計劃,使得可以在恰當的時間得到恰當的物料,從而可以不必保持很多的庫存。其次是降低庫存管理費用。其中包括倉庫維護費用、管理人員費用、保險費用、物料損壞和失盜等。減少庫存損耗。一方麵,由於庫存量減少,庫存損耗也隨之減少;另一方麵,ERP對庫存記錄的準確度有相當高的要求,為了保證庫存記錄的準確性,就要實行循環盤點法。
-降低采購成本。ERP把供應商視為自己的外部工廠。通過采購計劃法與供應商建立長期穩定、雙方受益的合作關係。這樣,既保證了物料供應,又為采購人員節省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使其可對采購工作進行有價值的分析。
-提高生產率。首先是提高直接勞力的生產率。使用ERP之後,有資料表明,生產線生產率平均提高5%~10%,裝配線生產率平均提高25%~40%。其次是提高間接勞力生產率。以ERP作為通信工具,減少了混亂和重複的工作,從而提高了間接勞力的生產率。有資料表明,間接勞力生產率可以提高25%。再次是減少加班。使用ERP,可以提前做出能力需求計劃,從而減少加班。有資料表明,加班時間可以減少50%~90%。
-提高客戶服務水平。ERP係統作為計劃、控製和通信的工具,使得市場銷售和生產製造部門可以在決策以及日常活動中有效地相互配合,從而可以縮短生產期,並按時交貨。
-其它作用,如提高工程開發效率,促進新產品開發,提高產品質量,提高管理水平,充分發揮人的作用,提高企業生活質量。
(5)家具行業實施ERP的困難:
-缺少複合型人才。缺少既懂IT,又懂家具生產管理與技術人才,因此ERP在家具行業實施就缺少了中間“催化劑”。
-缺少標準化基礎。家具行業是傳統行業,憑經驗管理、設計和生產,缺少大量的和基礎的標準化建設,如產品零部件標準化、工作流程標準化、工藝流程標準化、標準的工時定額、名詞術語標準化等。
-產品複雜多變。家具行業是麵向市場的行業,主要產品類型是小批量多品種,因此需要錄入信息量太大,有時跟不上ERP係統的要求。
-家具結構複雜多變,直接影響製造工藝和質量要求,與ERP係統要求標準和規範就比較難銜接。
-家具製造企業是粗放經驗型管理,缺少基礎數據,如出材率、工時、工價、產能、合格率等、損耗率等均是憑經驗,與ERP的要求差的太遠。
-企業缺少長遠係統戰略計劃,造成許多臨時性或突發的任務,而ERP是一種計劃性,因此兩者就不適應。
-家具行業企業總體規模偏小,對於ERP的係統維護和數據更新等工作缺少人力和財力支撐。
-家具行業的分工協作越來越多,特別是小規模家具製造企業沒有信息化,就直接影響大企業的信息係統的效率和效益。
-ERP對於企業的管理思想、運營方式、組織架構和資源配置都提出改善或再造的要求,這又恰恰是家具企業最難改變之處。
-ERP缺少對家具製造行業特點的深入研究,如人力、物力和財力特點與需求。
-ERP解決的家具企業係統工程,而某些家具企業寄希望ERP解決某點問題或某方麵問題,兩者存在著巨大差距。
-家具製造行業為了適應ERP而改變自己原有的習慣,需要增加相應人員,而且是高素質人員,從而增加企業財力負擔。
-家具企業缺少研究自身特點的規律性或基礎的工作。
4.1.1.2GT
GT成組技術是指利用加工相似性來組織生產,是幫助提高生產效率和為企業創造利潤的有效手段。
成組技術是由前蘇聯米特洛萬諾夫創造,再由德國阿亨大學的H·奧匹茲教授深入研究後,製定出一整套的工作程序和零件分類編碼係統,使之更趨完善並更便於推廣應用。
成組技術已發展到可以利用計算機自動進行零件分類、分組,不僅應用到產品設計標準化、通用化、係列化及工藝規程的編製過程,而且在生產作業計劃和生產組織等方麵也有較多的應用。
成組技術所研究目標將小批量多品種的市場需求與大批量生產所獲得生產效率和效益有機結合。成組技術的基本原則是根據零件的結構形狀特點、工藝過程和加工方法的相似性,打破多品種界限,對所有產品零部件進行係統的分組,將類似的零部件合並、彙集成一組,再針對不同零件的特點組織相應的機床形成不同的加工單元,對其進行加工,經過這樣的重新組合可以使不同零件在同一機床上用同一個夾具和同一組刀具,稍加調整就能加工,從而變小批量生產為大批量生產,提高生產效率。與計算機技術、數控技術結合起來,在CAD、CAPP、CAM乃至FMS、CIMS等現代製造技術領域起到重要作用。
成組技術就利用產品間的加工相似性,將零部件分類成組,同組產品能夠采用同一方法進行處理,以便提高效益。在機械製造工程中,成組技術是計算機輔助製造的基礎,將成組哲理用於設計、製造和管理等整個生產係統,以獲得最大的經濟效益。成組技術的核心是成組工藝,它是把結構、材料、工藝相似的零件組成一個零部件族(組),按零件族製定工藝進行加工,從而擴大了批量、減少了品種、便於采用高效方法、提高了勞動生產率。
零部件的基本加工相似性包括:幾何形狀、尺寸、材料、工藝、質量要求、功能要素、精度等。以此基本加工相似性為基礎,在製造、裝配等生產、設計、經營、管理等方麵所導出的相似性,稱為二次相似性或大成組技術。
(1)成組技術作用:成組技術適合小批量多品種或定製式家具生產。在多品種、中小批量生產企業中實施成組技術,能夠取得如下效益:
-減少新舊產品設計工作量,縮短新產品設計周期。
-促進零部件設計的標準化和通用化,減少製造差錯可能性。
-有效地提高生產作業時間,減少單位零部件上的分攤輔助生產時間。
-減少了時間浪費,如首件確認時間、調機時間、換刀具時間、工人學習時間、換模具或夾具時間、物料搬運時間等。
-減少工藝過程設計所需的時間和費用。
-縮短工件在生產過程中的運輸路線。
-提高加工效率,縮短生產周期,提高設備利用率,節省生產麵積。
-簡化生產管理工作,提高對產品改型的適應能力,提高按期交貨率。
(2)成組技術應用:成組技術在我國機械行業應用最早、最廣泛和最成熟。“九五”期間國家大力推進機械設計“甩掉圖版”過程中,就是建立了指以成組技術為基礎的計算機輔助設計係統,使機械行業製造水平跨上新台階。
機械行業經驗證明:新產品設計中應盡可能利用原設計,其目的是實現減少零件品種,增加它們的加工相似性,從而大大節省工藝過程設計、工裝設計和製造的時間和費用。生產前置期因之縮短,某些零件的生產批量也將得到擴大,同時實現了產品對老產品的繼承性,使老產品生產中所積累的許多經驗,能在新產品生產中加以充分利用。
①成組技術在設計中應用。企業通過對原有設計和製造過的零件進行編碼和分組,可建立設計圖紙和資料的檢索係統或數據庫。
新零部件設計時,設計人員將設計零件的構思轉化成相應的分類代碼,然後按此代碼對其所屬零件族的零件設計圖紙和資料進行檢索,從中選擇可直接采用或稍加修改便可采用的原有零件圖。如果完全不能采用原有零部件圖再重新設計新零件,此時應該依標準設計新零部件。
波音(Boeing)飛機公司建立設計檢索係統後,電氣電子設計組發現有95%的零件可以檢索得到,試想保守估計減少50%工作量,就是一筆可觀的時間、工資、人力和資金節省。
②成組技術在工藝過程中應用。成組工藝過程是指針對一組具有加工相似性的所有零件而設計的工藝過程,其設計方法有複合零件法和複合路線法。
-複合零件是一種假想的零件,它具有同組零件的全部形狀特征,然後再按複合零件設計的成組工藝過程,此種方法不利於機械之間產能平衡。
-複合路線法是從分析零件組(族)各零件的工藝路線入手,選擇一個最複雜和最長的工藝路線為基礎,然後將其他零件所特有的而又未包含在該基礎工藝路線中的工序合理地安排進去,最後形成滿足全組零件要求的工藝過程。
-根據零部件加工相似性分組後,每組單獨按其工藝組成一個加工單元,即模塊化生產。
③成組技術在夾具設計中應用。在成組技術原理指導下,以分組後每組零部件為範圍,以加工相似性線索,以完成本組零件加工為目標而設計和製造的專用夾具稱為成組夾具。成組夾具不同於一般的專用夾具,它不是針對某一種零件,而是針對一組零件的同一工序而設計的夾具。成組夾具能夠提高夾具使用率,減少夾具的管理或分攤到單位產品製造夾具時間,同時又能提高生產效率。
④成組技術在CAPP及數控編程中的應用。成組技術是修訂式CAPP係統的基礎,零件編碼與分組在修訂式CAPP係統中具有重要作用。在數控編程中,可以應用成組技術原理實現零件組(族)數控編程,從而也降低了編程成本。
⑤成組技術在生產組織與管理中的應用。在生產組織中,采用成組單元或成組流水線,可以縮短零件的運輸路線,提高生產單元或係統的柔性。在生產管理中,以零件族為基礎編製生產計劃和生產作業計劃,可以提高生產管理的效率,提高勞動力和設備的利用率。
在產品設計和製造工藝方麵實施成組技術的企業,其生產管理方法也必須相應改變。在生產管理工作中應用成組技術,將實行按零件族組織生產,打破產品界限,改變傳統的按產品組織生產的方式;以零件管理取代原來的工序管理;質量管理也由檢驗人員控製為主改變為生產單元自控為主;工人則從按專業工種固定勞動分工向一專多能轉變,從一人一機向多機床管理發展。這一切不僅有利於編製生產計劃、生產指令和調度計劃工作的簡化,而且能使整個生產管理工作向著科學化和現代化的方向發展。
⑥成組技術與FMS,CIMS的關係。柔性製造係統FMS與傳統自動線的最大區別在於它能夠加工經常變化的加工對象,而無須進行設備的改裝和較大的調整。然而,一個柔性製造係統適應加工對象的變化,總有一定範圍。這個範圍過小,FMS所能加工的零件品種數太少,造成的設備的負荷不足,不能充分發揮FMS的效能;如果範圍過大,則又會使係統過於複雜,大大增加設備的投資。因此,要建立FMS,首先就要合理地確定係統加工對象的變化範圍,從而決定係統應具有的柔性大小。這就是說,必須在對生產進行合理的組織與分工的基礎上建立FMS,才能使係統產生良好的技術經濟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