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9章 博學多思能多知(3)(1 / 3)

劉原父在長安的時候,有人得到一件珍貴的古代鐵製刃器,製作的工藝非常精巧;器下的大環,是用一條纏繞的龍做的,而其首則是鳥的樣子,人們都不能辨識這是個什麼器物。

劉原父研究了以後,說:“這是建立夏政權的匈奴人赫連勃勃所鑄的龍雀刀,就是被人稱作大夏龍雀的那一種。”後經查問,這件刃器正是在陝北築青澗城時掘地得到的,那裏正是當年夏國的疆土。

長安李士衡家裏收藏著一塊珍貴的端硯,硯下銘刻的文字是:“天寶八年冬端州東溪石刺史李元書。”

劉原父見硯大笑,說:“天寶的年號怎麼能有多少年的記法呢?從一改元天寶就稱為‘載’了。而且,那個時代的州都普遍地稱為‘郡’,刺史都稱為‘太守’,直到至德年間才改過來的。”

從那以後,李氏的硯再也不拿出來誇耀於人了。

◎故事感悟

正所謂“一葉落而知天下秋”。正因為劉原父的知識淵博,他才能知道硯台的來龍去脈。一個人沒有知識是可怕的,很容易顯得孤陋寡聞。我們也應該以這個故事為啟示,用豐富的知識去武裝自己的頭腦。

◎文苑拾萃

和劉原父澄心紙

(宋)歐陽修

君不見曼卿子美真奇才,久已零落埋黃埃。

子美生窮死愈貴,殘章斷稿如瓊瑰。

曼卿醉題紅粉壁,壁粉已剝昏煙煤。

河傾昆侖勢曲折,雪壓太華高崔嵬。

自從二子相繼沒,山川氣象皆低摧。

君家雖有澄心紙,有敢下筆知識哉。

宣州詩翁餓欲死,黃鵠折翼鳴聲哀。

有時得飽好言語,似聽高唱傾金罍。

二子雖死此翁在,老手尚能工翦裁。

奈何不寄反示我,如棄正論求俳詼。

嗟我今衰不複昔,空能把卷闔且開。

百年幹戈流戰血,一國歌舞今荒台。

當時百物盡精好,往往遺棄淪蒿萊。

君從何處得此紙,純堅瑩膩卷百枚。

官曹職事喜閑暇,台閣唱和相追陪。

文章自古世不之,間出安知無後來。

紀昀“投河”

◎讀萬卷書,行萬裏路。——劉彝

紀昀(1724—1805),字曉嵐,又字春帆,晚號石雲,又號觀弈道人、孤石老人、河間才子,諡號文達。在文學作品、通俗評論中,常被稱為紀曉嵐。清乾隆年間的著名學者,政治人物,直隸獻縣(今中國河北獻縣)人。官至禮部尚書、協辦大學士,曾任《四庫全書》總纂修官。

紀昀是清代翰林院大學士,字曉嵐,博學多才。

有一天,乾隆皇帝故意問紀昀:什麼叫“忠孝”?

紀昀背書似的回答說:“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為忠;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為孝。”

乾隆就想難為一下紀昀,所以便說:“現在我命你去死!”

“臣領旨!”紀昀毫不猶豫地說。

乾隆又問他打算怎樣死,紀昀說去投河。

“好,準許你投河!”乾隆說罷就坐下來看書。他知道聰明過人的紀昀不會真的去死,隻想看看他如何應對。

果然,紀昀出去一會兒就回來了,乾隆便問他為什麼沒死?

“我來到河邊,正想往下跳,”紀昀煞有介事地說,“突然屈原從水裏走上來,硬將我抱住。他叫我回來問一問皇上,所以便轉了回來!”

“問我什麼?”乾隆感到奇怪。

紀昀答道:“屈原說,當年楚襄王是個昏君,他才不得不死。如今皇上是不是昏君?你回去問清楚皇上,如果他說是真的,你再死也不遲呀!”

乾隆聽了大笑,說:“得啦,我算服了你啦!”

◎故事感悟

詼諧之間,我們即可感受到紀曉嵐博學多才的大智慧。所謂伴君如伴虎,如果紀曉嵐沒有豐富的知識和敏捷的思維,不能夠從容應對,那麼他的命運如何,我們便可想而知了!

◎史海擷英

紀曉嵐題聯諷庸醫

相傳紀曉嵐生活的時期,附近住著一位庸醫,醫道拙劣,曾將紀曉嵐誤診了好幾次,紀曉嵐對他十分不滿。

然而,這位庸醫偏偏再三來請求紀曉嵐的“墨寶”,其用意當然是想借紀曉嵐的名望來抬高一下自己的身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