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章 醫藥學家(6)(3 / 3)

1865年,塞麥爾威斯去世了,他是在做一次手術時不小心劃破了一個口子,他所發現的“屍毒”也侵入到他的體內。在他逝世11年之後,德國微生物學家科赫最終證明了所謂的“屍毒”其實就是病原微生物。

塞麥爾威斯去世幾十年後,為了紀念這位給外科醫生開拓出了一條新的研究道路的醫務工作者,匈牙利電影製片廠特意拍攝了一部名為《革命醫生》的電影,講述了塞麥爾威斯的一生。

產褥熱是由於產後致病菌侵入生殖器官而引起的疾病,醫學上叫產褥感染,是產婦在產褥期易患的比較嚴重的疾病。引起產褥感染的主要病原菌為葡萄球菌、鏈球菌、大腸杆菌、肺炎雙球菌等。

巴斯德征服傳染病

幾千年來,傳染病是危害人類健康的最大敵人,人們一般把它叫瘟疫。每當瘟疫來臨,無論是城鎮的銜頭巷尾,還是農村的廣闊田野,到處堆積著無人埋葬的屍體,令人談瘟色變。即使是18世紀前後的歐洲,雖然科學技術和大工業相當發達,可人們對傳染病一無所知,醫生們對它束手無策,眼睜睜地看著瘟疫恣意橫行。經過近百年的奮鬥,現在,人們已經降伏了引起傳染病的罪魁禍首——病原微生物。而第一個完整地揭開微生物奧秘並開創這門科學的人,就是法國偉大的科學家巴斯德。

巴斯德生於法國多爾鎮的一個普通工人家庭。1843年,21歲的巴斯德以第四名的優異成績考入巴黎高等師範學校。4年之後,他就獲得了化學博士學位。當時,法國的啤酒業在歐洲很有名,但啤酒常常會變酸,這使酒商叫苦不迭,有的甚至因此而破產。1865年,裏爾一家釀酒廠廠主請求巴斯德幫助醫治啤酒的病,看看能否加進一種化學藥品來阻止啤酒變酸。巴斯德答應研究這個問題,他在顯微鏡下觀察,發現未變質的陳年葡萄酒和啤酒,其液體中有一種圓球狀的酵母細胞,當葡萄酒和啤酒變酸後,酒液裏有一根根細棍似的乳酸杆菌,就是這種“壞蛋”在營養豐富的啤酒裏繁殖,使啤酒“生病”。他把封閉的酒瓶放在鐵絲籃子裏,泡在水裏加熱到不同的溫度,試圖即殺死乳酸杆菌又不把啤酒煮壞。經過反複多次的試驗,他終於找到了一個簡便有效的方法:隻要把酒放在攝氏五六十度的環境裏,保持半小時,就可殺死酒裏的乳酸杆菌,這就是著名的“巴氏消毒法”,這個方法至今仍在使用,市場上出售的消毒牛奶就是用這種辦法消毒的。

1880年,法國農村流行著可怕的雞霍亂。這是一種傳播迅速的瘟疫,來勢異常凶猛,家庭飼養的雞一旦染上雞霍亂就會成批死亡。巴斯德決心製服這種瘟疫。為了弄清雞霍亂的病因,巴斯德從培養純粹的雞霍亂細菌作為突破口,試用了好多種培養液,最後他斷定雞腸是雞霍亂病菌最適合的繁殖環境,傳染的媒介則是雞的糞便。他經過多次研究實驗,但都失敗了。休整了幾天以後,巴斯德又開始了研究實驗。他用陳舊培養液給雞接種,雞卻未受感染,好像這種霍亂菌對雞失去了作用。這是怎麼回事呢?巴斯德順藤摸瓜,終於發現:因空氣中氧氣的作用,霍亂菌的毒性便日漸減弱。於是,他把幾天的、1個月的、2個月的和3個月的菌液,分別注入健康的雞體,做一組對比實驗,雞的死亡率分別是100%、80%、50%和10%。如果用更久的菌液注射,雞雖然也得病,卻不會死亡。事情並未到此結束,他另用新鮮菌液給同一批雞再次接種,使他驚奇的是,幾乎所有接種過陳舊菌液的雞都安然無恙,而未接種過陳舊菌液的雞卻死得精光。實踐證明,凡是注射過低毒性的菌液的雞,再給它注入毒性足以致死的雞霍亂菌,它也具有抵抗力,病勢輕微,甚至毫無影響。預防雞霍亂的方法找到了!巴斯德從這一偶然的發現中,使他確認了減弱病免疫法的原理,使他產生從事製造抗炭疽疫苗的設想。雖然在他之前英國醫生琴納發明牛痘接種法,但在有意識地培養製造成功免疫疫苗,並廣泛應用於預防多種疾病上,巴斯德堪稱第一人。

巴斯德晚年對狂犬病疫苗的研究是他事業的光輝頂點。狂犬病雖不是一種常見病,但當時的死亡率為100%。1881年,巴斯德組成一個三人小組開始研製狂犬病疫苗。在尋找病原體的過程中,雖然經曆了許多困難與失敗,最後還是在患狂犬病的動物腦和脊髓中發現了一種毒性很強的病原體。巴斯德把分離得到的病毒連續接種到家兔的腦中使之傳代,經過100次兔腦傳代的狂犬病毒給健康狗注射時,奇跡發生了,狗居然沒有得病,這隻狗具有了免疫力。於是巴斯德把多次傳代的狂犬病毒隨兔脊髓一起取出,懸掛在幹燥的、消毒過的小屋內,使之自然幹燥14天減毒,然後把脊髓研成乳化劑,用生理鹽水稀釋,製成了原始的巴斯德狂犬病疫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