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築師無奈,隻能努力向富翁解釋,但沒有知識的富翁很固執,堅持要他不造一二層,隻造第三層,建築師隻好停手不幹,憤憤地走了。
後來,富翁出再高的價錢,找再多的建築師與工匠,也沒人能給他造隻有第三層的房子。他隻能感歎道:“天底下真沒有好的建築師呀!”
富翁羨慕別人有高大宏偉的三層樓房,請建築師幫忙建造,卻想違反客觀規律,隻建造第三層。這就是著名的“空中樓閣”的故事,人們常用它來譏諷那種不切合實際的主觀空想,或比喻脫離實際的理論、計劃等。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不管做什麼,都要從基礎做起,腳踏實地,一步一步打好基礎,才能走向成功。
複活獅子的學者們
婆羅門教徒的四個學者從小一起長大,關係很親密。其中前個學者學問淵博,可惜就是沒頭腦。
而第四個學者,雖然不好學,但是頭腦很聰明。
一天,他們商議道:“如果不能獲得財富和地位,我們淵博的知識又有什麼用呢?所以,我們應該到外麵去闖蕩!”於是他們便動身出發了。
走了一段路之後,最年長的那位學者突然說:“我們中間有個有頭腦的人,但是他什麼都不願學,君主絕不會賜給這種不學無術的人任何財富或者地位的。我覺得,他最好還是趁早回家去吧!”
第二位學者接著嚷嚷道:“喂,你是個有頭腦的人!可是你沒有任何學問,君主肯定不會看重你的,你還是老老實實回家待著吧!”
第三位學者想了想,卻說:“我們自幼在一起玩耍,還是讓他一塊兒去吧!”
其他兩位學者最後還是同意了,於是他們四位又一起繼續趕路。
一天,他們進入了一座森林,發現菩提樹下躺著一具獅子的遺骸。
最年長的那位學者說:“我們應該用所學的知識和本領將它重新變成活著的獅子。”
第二位學者說:“好,我會給它貼肉、植皮、輸血。”
第三位學者說:“那我就將它複活。”
於是,第一位學者將獅子的骨骼拚接好,第二位學者用肉、皮和血將它充實起來,第三位學者便想上前將它複活。
就在這時,那位有頭腦的人立即上前勸阻,說道:“這可是一頭強壯的獅子啊!要是把它複活了,我們大家都會被咬死的。”
那位學者罵道:“不學無術的東西!我怎麼能棄科學知識不用,讓它毫無成果呢!”
這位有頭腦的人急了:“那等我先上爬了菩提樹,你們再把獅子複活吧!”
等他爬上樹頂,那位自命不凡的學者已將獅子複活了。
饑餓的獅子猛地跳起來,把三位學者全都吃了。等獅子吃飽喝足離開後,那位有頭腦的人才從樹上爬下來,獨自上路去了,最後因為他的理智,他得到一位國王的重用。
三位學者雖然知識淵博,卻沒有理智冷靜的頭腦,還瞧不起有頭腦沒不好學的人,結果三位沒頭腦的學者複活了獅子,被獅子吃掉,而有理智頭腦的人卻早早防範,不僅活了下來,還得到了重用。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僅擁有知識,缺乏理智的人,就會像那複活獅子的學者們一樣害人又害己。
誰的兒子好
有四位媽媽正在井台上打水,她們每人都有一個兒子。
打水的時候,她們便聊著天誇起自己的兒子來。其中有位穿著最講究、聲音最甜美的媽媽先開了口:“我的兒子特別招人喜歡,上天給了他一副金嗓子,他唱歌好聽極了!”
聽她說完,第二位媽媽撇了撇嘴,不服氣地說:“啊,我的兒子就是個大力士!全鎮子都沒人是他的對手,直到今天還沒有人贏過他哩!”
第三位媽媽聽了,停下手中的活,驕傲地捋了捋頭發說:“我的兒子可聰明了,看書過目不忘,能倒背如流,就好像那些書都裝在了他的腦裏似的!”
最後一位媽媽聽了之後,一句話也沒說。那三位媽媽見她不吭聲,就問:
“大姐,你不是也有一個兒子嗎?說說他怎麼樣呀?”
第四位媽媽微微一笑,說:“我的兒子不像你們的兒子那麼優秀,實在是慚愧。”
四位媽媽一邊說著,一邊把滿滿的水罐頂在頭上往家裏走去。一位過路的老人聽見了,也跟著她們往前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