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妊娠的第7周起,胎兒就開始運動了,到了妊娠第18周左右,母親就能明顯地感覺到來自腹內的胎動。以後胎兒的骨骼、肌肉以及全身各器官都在運動中得到鍛煉和發展,因此運動是胎兒生長發育不可缺少的必要的條件。根據生命在於運動這個道理,胎教理論主張對胎兒進行動作刺激,即適時適當地對胎兒進行撫摸和拍打等刺激,既能使胎兒有安全感,又能激發運動積極性;既能促進胎兒身體健康成長,又能促使胎兒神經係統發育。
另外,孕婦在妊娠期間,進行適宜的體育鍛煉,也有利於促進胎兒大腦及肌肉的健康發育,有利於母親正常妊娠及順利分娩。早晨散步是最適宜孕婦的運動,早晨林閫空氣清新,可改善和調節大腦皮層及中樞神經係統的功能,既增加抵抗力,有防病保健之功效,更有利於胎兒的發育;孕婦足尖運動即孕婦端坐在椅子上,兩足平踏於地盡力上翹兩足尖,翹起後再放下,反複多次,注意足尖上翹時,腳掌不要離開地麵;孕婦踝關節運動即孕婦端坐在椅子上,一條腿擱在另一條腿上,下麵的腳平踏地麵,上麵的腿足尖伸直,踝關節以上不動,緩緩上下活動踝關節數次,然後將足背向下伸直,使膝蓋、踝關節和足背成一直線,兩腿交替做上述動作。這些運動可以增強踝關節和足部韌帶的彈性和力量,以承受日益增加的體重,並避免踝部扭傷,對孕婦及胎兒都有好處。
研究表明,凡是在子宮內受過運動訓練的胎兒,生後翻身、爬行、坐立、走路及跳躍等動作的發育都明顯早於一般孩子。可見胎兒活動的差異直接影響著他們出生後的活動能力,二者關係密切。而動作的發育又直接影響著孩子的智力、體力的全麵發展。由此可見,對胎兒進行動作刺激,確實不失為一項積極有效的胎教的重要內容。
音樂刺激
音樂是紛繁多樣的,它以7個音符組成變幻無窮的樂曲。音樂是感情、心靈的語言,它直接傳達人的各種情緒,又能喚起人的情緒與之共鳴。隨著曲調、節奏、旋律的不同,人體可以產生不同效果的情感和理性的共鳴。情緒激昂的戰歌可以使人振奮,增強勇氣和鬥誌;抒情的音樂會給人帶來安慰和美好的遐想;當你心情陰鬱,感到壓抑時,聽~首激昂的樂曲,常常可使你忘卻煩悶和痛苦,心情很快好轉,但聽一首憂怨、悲傷的曲子,則會使你的心情更加沉重,並且難以擺脫……這就是音樂對人的心理所產生的作用。不僅如此,音樂還可以影響人體的生理功能,樂曲節奏、速度和音調不同,可以使人們產生出鎮靜、興奮、疼痛減輕、血壓調解正常等不同效果。這主要是由於情緒的波動又會直接影響人的大腦及下丘腦,進而改變腎上腺髓質激素分泌量的多少,腎上腺髓質激素包括腎上腺素和去甲基腎上腺素,人一旦遇到緊急情況,如受傷、休克、恐懼、暴怒、極度悲痛或強烈噪聲刺激等,它們的分泌量會大量增加,導致血壓升高,並加重心髒負擔,如果人處於安靜、心情舒暢狀態下,它們在血液中的含量就很少。這就是音樂能夠影響人的心理和生理的理論根據。
同樣,胎兒對於音樂的需要也是不可缺少的。在胎兒時期,胎兒在智力、情感、行為方麵都處於發育的啟蒙時期,胎兒的一切發育都離不開環境的刺激,而音樂無疑是對其最有益的刺激。國外普遍采用音樂胎教,即用音樂刺激胎兒,收效明顯。澳大利亞一家醫院對35名孕婦進行追蹤實驗,讓她們每天欣賞輕音樂,後來她們所生的子女中,有7人成了音樂家,2人成了舞蹈家,其餘的孩子也有良好的音樂感,而且這些受到音樂胎教的孩子學習成績好,反應靈敏,聰明可愛。當然對胎兒聽的音樂,必須有所選擇,絕不能用噪音太強的音樂,否則會適得其反。懷孕後,孕婦機體不僅承受著養育胎兒的物質消耗與體力的負擔,而且精神上也易受激素變化的影響,情緒易波動,產生恐懼緊張的心理,此時,就應該選擇一些輕鬆愉快的音樂,對調節孕婦的情緒會產生積極效果。因此,音樂是胎教不可缺少,又無法代替的重要內容。音樂既有利於胎兒的健康成長,又有利於緩解孕婦的不良情緒,起到一舉兩得的效果。
語言刺激
4個月的胎兒就有了聽覺,此時就可以與胎兒進行語言交流。西方一些胎教學校為胎兒設有語言訓練課,據說,凡是受過美國凡德卡胎教學校語言訓練的胎兒,在出生時大腦中約記有50個單詞,即受過50個單詞聲音的刺激,所以有些胎兒生後兩周就說:“哦哦”、“爸爸”等。實驗研究表明,父母充滿愛的講話聲刺激胎兒的聽說和語言中樞神經,可使胎兒的語言中樞神經和大腦發育很早,發育很快,發育很好,這時候接受的東西都以一種潛移默化的形式貯存在大腦中,因此出生後說話早而且聰明。
培養胎兒語言能力的捷徑便是在胎兒期就對孩子進行語言誘導,這種誘導包括日常性的語言誘導和係統性的語言誘導。
日常性的語言誘導通常可以在輕鬆愉陝的環境中進行,父母經常選擇一些日常用語,對胎兒進行講述,特別是父親,胎兒似乎更喜歡父親低沉寬厚的聲音。語言誘導也是今後與嬰兒建立親切深厚關係的先決條件。胎兒一般來說比較喜歡這種形式,能用似乎“陶醉”了的輕鬆搖晃動作來表示他的滿意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