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號半山,撫州臨川(今屬江西)人。是北宋傑出的政治家、文學家、思想家,也是“中國十一世紀時的改革家”。
王安石年少時喜歡讀書,記憶力很好,過目不忘,他才思敏捷,作文一揮而就,深得當時在朝為官的文學家歐陽修的賞識。慶曆年間考中了進士,初任淮南判官,後又任鄞縣令。在長期的為官實踐中,王安石對北宋的社會現實有了比較深入的了解。當時,北宋麵臨著嚴重的內憂外患。北宋豢養了一百多萬軍隊,不僅有駐防京師以及分戍要地的禁軍,還有駐守地方的廂兵,還通過科舉製度、恩蔭製度和其他途徑,給予地主階級成員以廣泛的參政機會,因此官僚機構十分龐大。在這樣情況下,北宋政府每年要對軍隊、官員以龐大的財政支付,單是軍隊的年支總額,就占年財政收入的十分之六、七。統治階級日益腐化,揮霍浪費也越來越嚴重,加之每年還要對遼、西夏兩國供奉大量的銀兩和絹帛,所以北宋財政十分困窘。為了解決龐大的財政開支,統治者就加緊壓榨,百姓的負擔平白地加重了兩三倍,階級矛盾日益尖銳,許多窮苦的百姓鋌而走險,揭竿而起。農民起義此伏彼起,其中規模最大的一次就是淳化四年(993)在四川爆發的王小波、李順起義。北宋建立之初,統治者就按著“守內虛外”的政策進行軍事部署,並經常撤換邊境的駐軍,使兵不知將,將不知兵。雖然擺脫了唐末以來藩鎮割據的餘患,但使軍隊的戰鬥力大大減弱。雖擁兵百萬有餘,卻擋不住遼、西夏兩國的進攻,遼和西夏經常在邊境或至內地騷擾,北宋政府除了割地求和,納銀輸帛稱臣以外,沒有別的辦法,正所謂“積貧積弱”。麵對著這種形同危卵的局麵,王安石十分焦慮。他對百姓的疾苦表示同情,他對“積貧積弱”的現實深為不滿,他處心積慮地探索著擺脫“積貧積弱”的慘淡局麵。他也深知要改革,必須要動大手術,要擬定一整套改革的方案,否則無濟於事。不僅如此,而且還存在著嚴重的政治阻力,朝野許多保守的官員,安於現狀,故步自封,根本就沒有改革變通的想法。仁宗朝大理寺丞範仲淹因倡導改革而被貶的悲劇,對王安石來說,還記憶猶新。但為了國家的富強,為了社會的安定,不改革現實是不行的,所以,他知難而進,仍不輟地探索。
嘉祐三年(1058)冬,王安石在提點江東刑獄任內,奉命改任三司度支判官(掌管財政的官員)。第二年春,他到了京城開封,擬定了一份萬言書呈給朝廷。他指出,法度必須改革,以求其能適合當世的亟變。變法的先決條件是培養人才。他主張廢除以文辭和記誦取士的科舉製度,官吏應從基層選拔。他認為現實財政困難的症結,不在於官吏之多和俸祿之厚,而在於理財未得其道。理財應從增加社會財富入手,憑借天下現有的人力物力,廣泛深入地挖掘財源,來滿足天下的消費。王安石把國家財政同社會生產緊密聯係起來,以發展社會生產作為充裕國家財政的先決條件,比單純強調縮減國家財政開支的議論,前進了一步,比範仲淹等人提出的變法主張也大大提高了。這封萬言書雖然沒有被宋仁宗所采納,但在朝野上下引起了很大的反響。有人稱讚這些主張極有見地,勢在必行,也有人竭力反對,認為王安石言功論利,背於聖人之教,是狂妄之徒。針對保守派的攻擊和謾罵,王安石據理力爭,因此冒犯了那些保守的達官權貴,受到斥責。這時正趕上他的母親去世,他便解職回家丁憂。皇上屢次征召他赴職,他都沒有去就任。他不想做一個屍位素餐、無所作為的庸官,他關注的是如何變法,改變內憂外患的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