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惟一(987—1067)是北宋著名的醫學家,曆任仁宗和英宗兩朝的醫官,他勤奮好學,勇於探索,獲得了針灸方麵的精湛技術。他不僅精通古時候的醫學理論,而且還注重實踐,取得了豐富的實踐經驗。他為統一、普及和發展針灸學做出了傑出的貢獻。
針灸學有著悠久的曆史,是中國人民在長期與疾病作鬥爭的實踐中逐步創立和發展起來的。針灸術大約起源於人類發現並使用火的石器時代,後經過曆代醫學家的總結和發展,成為有係統的學說,於是,便形成了中國醫學寶庫中的一個重要成分——針灸學。隋唐以前的針灸書,到宋代時,不少已經失傳了,當時流傳的一些針灸圖書也多是經過輾轉傳抄留下的,以至經絡腧穴部位有許多不清楚的地方,甚至有相當的錯亂之處。當時,有許多醫家小心翼翼地按著圖書去給人治病,不僅沒有治好病人的病,反倒使病人受害,這些事例使許多醫家迷惑不解,甚至感到格外震驚。王惟一自己也犯過這樣的錯誤,曾經把一病人治死了。對此,王惟一為失卻醫家天職,深感內疚,他不斷地反省和琢磨自己致誤的根由,終於發現,致誤的原因並非自己粗心大意,而是先代流傳下來的針灸圖書的錯亂而導致的。他決心下一番工夫,把先代的針灸圖書進行一次統一的整理,把錯亂之處校正過來。
他參考了中國最早的醫書《黃帝內經》中有關針灸的內容,並且根據晉代皇甫謐所著的中國最早的針灸學專著《針灸甲乙經》,對照了許多“明堂圖”一類的書,結合自己長期的臨床實踐經驗,進行綜合細致的分析。有時為了驗證一下經絡穴位,便顧不得痛苦乃至危險,在自己身上做實驗。有一次,由於紮錯了位,昏厥了好幾天。可好了以後,仍然一如既往,用自己的身體和性命來換取知識的準確。經過十幾年艱苦不懈的努力,終於著成了《銅人腧穴針灸圖經》三卷,將原來針灸圖書中迷信不實的地方去掉,改正了錯漏之處,使針灸圖書臻於正確完善。全書共記載穴位名354個。按著所附銅人圖譜的解剖位置,十二經絡、督脈、任脈等經絡走行的徑路,依次敘述各孔穴的位置,注明了各穴位的相距尺度。詳細地討論了針灸各穴位的主要作用和針刺的深度。從而校正了經絡的走行,明確地固定了孔穴的位置及腧穴的主治作用。全書一方麵繼承了古代針灸著作的經絡體係,另一方麵又便於臨床取穴和治療與研究,可以說是集宋以前針灸學之大成,起到了承先啟後的作用。不僅是當時醫學和臨床者必讀之書,也是後人繼承、學習傳統針灸學的寶貴資料。
王惟一認識到,針灸醫術是千百年來筆傳口授流傳下來的,頗為珍貴。要普及發展這門醫術,單靠圖譜書籍是不夠的,也不準確,還容易導致失誤,於是,他設計了立體銅人模型,和工匠一起鑄造了兩座針灸銅人,這種把平麵圖譜改為立體模型的傳授方法,在當時來說,無異是一種創舉。皇帝宋仁宗看了以後,很是讚賞,命令把其中的一座放在太醫院裏,令太醫們學習、研究。王惟一鑄造針灸銅人,主要是考慮便於教學和進行醫術考試。他把銅人體內的穴道注入水銀,外表用黃蠟塗封,將所注的腧穴名稱蓋住。考試時讓學生按穴試針,如果針位準確無誤,起針時,穴內的水銀便隨針而流出,否則,稍有一點偏差,則針紮不進。在11世紀初能用這種既精確又嚴格的訓練和考試方法,是難能可貴的。它表明了中國古代先民卓越的才能、智慧和高超的工藝技術水平。
濟世救人,是醫家的神聖天職,王惟一正是執著地遵循這種天職,不斷地思考和探索,才取得卓越醫學成就的。所以說:“大道不明,則精恩難展;精思不展,則技藝難專”並非虛言。
王惟一和許多傑出的科學家一樣,為我們今天求索攻堅、騁懷抒抱樹立了典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