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在工業生產中進行鉚接工作時,一般是從一邊插入鉚釘,再用氣錘錘打鉚釘另一邊的頭,但如果碰到開口很窄或封閉的容器,這就會很難辦。這時記憶合金便派上用場了。我們可以事先把鉚釘做成兩頭都是扁的,然後在低溫下將其中一端硬壓成插孔大小的圓柱狀。在鉚接時,將鉚釘從低溫箱中取出來,迅速地插進插孔中,然後把鉚釘加熱到其轉變溫度以上。這樣,原來被壓圓的一端就會自動恢複成扁平的形狀,容器也就被牢牢地鉚住了。
有比光子更快的粒子嗎
究竟有沒有一種物體的運動速度比光速還快?如果有,相對論就有必要予以修正,甚至還有可能會被推翻。超光速現象或許會出現在茫茫的宇宙深處,或許會出現在細微的基本粒子中間。1934年,前蘇聯科學家切倫科夫發現光在真空中的傳播速度比在水中的傳播速度快,而高能粒子在水中的傳播速度會超過光速,此時粒子會拖著一條淡藍色的發光的尾巴。切倫科夫觀察到了這種現象,另外兩名前蘇聯物理學家塔姆和弗蘭克則對這種現象進行了解釋。後來,用來觀測粒子速度的儀器也由此產生了。
那麼,自然界中是否存在超光速的粒子呢?一些科學家將自然界的粒子分為三類:慢子,光子和快子。美國科學家範伯格認為,快子確實存在,但是它們之間是互相排斥的,也就是說,它們具有負重力的性質”以光速為界線,存在兩個宇宙:一個是“快宇宙”,一個是“慢宇宙”。粒子在快宇宙中的運動都是超光速的。
現在,物理學家一直在研究快子在自然界中是否存在。他們試著從快子發光的藍尾巴下手。可是科學家要想抓住比光還要快幾百萬倍的快子可不是那麼容易的事。說完微小的基本粒子,再來看遼闊的星空。美國一些天文學家在1972~1974年間觀測到,塞佛特星係3C120自身的膨脹速度竟然是光速的4倍。更讓人意外的是,人們發現類星體的運動速度竟大大地超過了光速。1977年以來的發現證明,類星體3C273內部的兩個輻射源相互分離的速度竟高達每秒鍾2880000千米,是光速的9.6倍。這之後,“超光速”的類星體3345和3279相繼被人們發現。它們各自的兩個組成部分的分離速度,竟分別是光速的10倍和19倍!
科學家們對觀測所得的結果發表了各自的意見。有的人認為,我們應該知道類星體離地球到底有多遠。如果類星體離地球確實很遠,那麼它的分離速度肯定是超過光速的。而那些堅信相對論的人則認為,這種現象隻是一種假象,並不反映真實的運動,它應該被稱為“視超光速膨脹”。也就是說,這隻是看起來是超光速,事實上卻不是。不過,目前獲得的許多資料證明,類星體的確離地球非常遙遠,就像原來估計的那樣,超光速現象肯定存在。目前解釋超光速現象的幾種理論都不能讓人滿意,或許隻有等找到了它,人們才可能最後接受與它有關的理論。
水中能取火嗎
地球上的礦物燃料被大量開采,不論是石油,煤,還是天然氣都在逐年減少,所以,能源專家對此憂心忡忡。而物理學家,化學家們卻告訴他們,不必擔心。開發新的能源,可以克服這個困難。水中取火,就是新能源之一。什麼是水中取火?就是水中提取氫。氫是一種非常理想的能源,氫燃燒之後隻產生水,不會汙染空氣,同時它的熱值很高,比煤,石油,天然氣還要高。
水,它的化學分子式為H20,由兩個氫原子與一個氧原子化合而成。氫,可以燃燒。
世界上有這麼多水,其所含的氫,是一個大得不得了的數。化學知識告訴我們,在燃燒過程中,每兩個氫原子和一個氧原子化合,生成一個水分子,同時釋放出大量的熱。
在通常情況下,水是很穩定的,不會輕易分解。但如果我們用電解的方法,就可以使水分解,生成氫氣和氧氣。這時,氫氣就成為燃料。氧氣又可以用來助燃。
氫氣,作為一種能源,它有許多優點:燃燒釋放的熱是汽油的3倍;它又特別輕,把它壓縮成液態,攜帶,運輸都很方便,是航天航空等高速飛行器的理想燃料。加上它不會汙染環境,所以受到各國政府的重視。開發氫能,也成了一次前沿高科技。據報道,現在世界上每年生產約3000萬噸氫氣。其中大部分都是從石油,煤炭和天然氣中製取的。石油,煤,天然氣本來就是燃料,再從它們製取氫,似乎有點不太值得。但這是無可奈何的辦法。現在沒有找到更好的辦法來滿足航天航空事業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