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封包公祠全名“包公孝肅祠,”是為紀念我國古代著名清官、政治改革家包拯而恢複重建的。它坐落在七朝古都開封城內碧波蕩漾、風景如畫的包公湖西畔,是國家旅遊局開發建設的中原旅遊區的重要景點之一。

包拯,字希仁,廬州人(今安徽合肥),生於宋真宗鹹平二年(公元999年),卒於宋仁宗嘉右年間(公元1062年),享年64歲,世稱包公,是我國北宋時期著名的清官、政治改革家。他一生優國優民、剛正不阿、執法知山、清政廉潔。尤其是他知開封府時,倒坐甫衙開封府,抑強扶弱、鐵麵無私,為百姓伸張正義,成就了一個古今中外、婦孺皆知的美名——包青天。千百年來深受人們的尊敬與愛戴,自金、元以來,開封就建有包公祠,以紀念這位先賢。

開封包公祠占地l公頃多,是一組典型的仿宋風格的古典建築群。它氣勢宏偉、風格凝重典雅。祠內主要建築與景觀有大門、二門、照壁、碑亭、二殿、廂廊大殿、東西展殿、假山瀑布、石雕百龍亭與噴泉、小橋流水、嶙峋奇石。其中大殿內高3米多、重達2.5噸的包公銅像引人注目,包公蟒袍冠帶,正襟端坐,一手扶持,一手握拳,仿佛要拍案而起,一身凜然不可予奪的浩然正氣,是集曆史、思想、藝術於一體的包公寫照。像兩旁陳列著反映包公真實生平和清廉品德的曆史文物與典籍。

二殿展有包公的出仕明誌詩、開封府題名記碑、包公家訓、包公書法手跡、墓誌銘等。其出仕明誌詩開宗明義寫道“清心為治本,直道是身謀”使一個大義凜然、正氣衝天的包公躍然紙上;包公晚年留下的鐵嚴家訓寫道:“後世子孫仕宦有犯贓濫者,不得放歸本家,亡歿之後,不得葬於大塋之中。不從吾誌,非吾子孫”,更充分反映出包公嫉惡如仇、清廉傳家的高貴品質;開封府題名記碑上刻有北宋開國以來148年中183任開封府尹的姓名和上任年月(可謂京官的花名冊),唯有包公名下有一條深深的凹痕,這是人們觀賞碑刻時總在其名下指指點點,天長日久磨出來的,它正是曆代人民愛戴包公的見證。

元代詩人王惲賦詩讚曰:“拂拭殘碑覽德輝,千年包範見留題。驚烏繞匝中庭柏,猶畏霜威不敢棲。”頃揚包公和範仲淹的盛德和威名光耀千古,把貪宮汙吏比作可惡的烏鴉,即使千百年後,見其碑猶如見二公其人,仍諒懼萬分,不敢近前逗留。可見“包青天”名不虛傳;東西展殿則以圖文並茂的形式,展示包公的傳說軼聞,曆史故事,特別是東殿的群組蠟像《鍘美案》與真人大小一樣,色彩鮮明、形神俱備、毫發俱現、栩栩如生,倍受中外遊客讚揚。

包公簡介

包公,名包拯,字希仁,宋朝合肥人,曾任開封府尹,是宋朝有名的清官。他鐵麵無私,執法公正不阿,替民伸冤除害,深得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