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影響最大的三國遺址——武候祠,坐落於成都老南門外的武候大街,千多年來,幾經毀損,屢有變遷。

武候祠始建於西晉末年十六國時期,成(漢)皇帝李雄為紀念諸葛亮而建於少城。唐朝以前遷往成都南郊,與祭祀劉備的漢昭烈廟為鄰。明朝初年重建時將武候祠搬進漢昭烈廟內,以前後兩大殿分祀劉備與諸葛亮,形成了君臣合廟的特有格局。現廟宇建築為清康熙十一年(1672年)重建。1961年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諸葛亮(公元181—公元234年),字孔明。今山東沂南人,是我國曆史上卓越的政治家、軍事家。三國時他任蜀國丞相,業績斐然,死後受到追思,不少地方均修建有武候祠祭祀他,成都武候祠是最負盛名的一處。

武候祠占地37000平方米,坐北朝南,一條中軸線貫穿大門、二門、劉備殿、過廳、武候祠五重建築。西側是劉備陵園及其建築,二門至劉備殿與東西廊,過廳至諸葛亮殿東西兩廂房,形成兩組四合建築結構。軸線建築兩側配有園林景點和附屬建築。

進入大門,前方兩側為碑廊。西側碑廊內陳列的是明碑,東側碑廊內則是珍貴的唐碑,高367厘米,寬95厘米,由唐朝著名宰相斐度撰文,著名書法家柳公綽(柳公權之兄)書寫,名匠魯建勒石上碑,因文章、書法、鐫刻都出自名家,被後世稱為“三絕碑”。

殿堂之中,陳列了41尊蜀漢曆史人物泥塑像,均出自清代民間藝人之手。劉備殿下中供奉著3米高的蜀漢皇帝劉備的貼金泥塑坐像,東西偏殿供奉著大將關羽、張飛等人,殿側兩廊各有文臣武將的彩繪泥塑坐像,陣容齊整,造型生動。諸葛亮殿內供祀著諸葛亮、諸葛瞻、諸葛尚祖孫三人的貼金泥塑像。諸葛亮羽扇綸巾,神態儒雅,一代名相風範。

沿武候祠西側廊前行,即可進入史稱“惠陵”的劉備墓地。據《三國誌》記載,此為劉備及甘、吳二夫合葬墓。墓封土高12米,周長180米,清代所製“漢昭烈皇帝之陵”石碑立於墓前。

諸葛亮簡介

諸葛亮(公元181—234年),字孔明,琅邪陽都(今山東沂南縣)人,是三國時代一位傑出的政治家和軍事家。他智慧過人,深謀遠慮,曾幫助劉備建立蜀國,任丞相職,長期主持蜀漢的軍政事務,對於西南地區政治、經濟的發展起過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