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武答應了吳王闔閭的要求,開始在吳國都城自己的府邸中養老。吳王闔閭重新召開慶功大會,並且拜伍子胥為相國,伯嚭為太宰,一同執掌國政。把閶門改名叫破楚門。又在南部邊界上壘起石牆,留個門叫士兵把守,以防禦越國的進攻,稱為石門關。
越國的大夫範蠡也在浙江口上修築城池,以抗拒吳國,稱為固陵,意思是說這座城可以固守。
孫武終於如願以償,開始了居家的日子,他對於兵法的研究漸漸地淡下來了,大部分時間用來教育自己的孩子,看書和處理家務。
當年出仕的時候,孫武隻有幾根白發,為官十幾年,雖然也隻有五十多歲,卻已滿頭銀絲了。
孫武對世俗的功名利祿之所以如此淡泊,是因為他對官場生涯有著清醒而深刻的認識。爾虞我詐、阿諛逢迎,嫉妒和憎恨、陰謀與權變,如履薄冰,戰戰兢兢,稍有不慎就可能身敗名裂,實在是太險惡了。
特別是闔閭登基為王和伐楚勝利後那種殘忍、驕橫、奢侈的作法,使他不寒而栗。急流勇退是最佳的選擇,否則前景不可預料。
這時,吳王又準備開始了新的軍事行動,吳楚大決戰,吳國最終以少勝多、以近製遠,興師千裏,打垮了強大的楚國,這使吳王闔閭爭霸天下的野心日益膨脹。吳王闔閭把爭霸的目標對準了北方的齊、晉兩國。
吳王闔閭決定先拿齊國開刀。齊景公得到吳國伐齊的消息,驚恐不已,懾於壓力,不得不忍痛將自己的愛女作為人質,遠嫁吳國,闔閭才暫時停止了伐齊的軍事行動。這次軍事行動,孫武一直在家,完全沒有參與。
後來,孫武的妻子去世了,孫武懷著悲痛的心情,埋葬了自己多年的妻子,他們在一起的時間太少了。聽說越王允常去世,他兒子勾踐即王位,闔閭趁越國喪的時機,準備發兵伐越。
孫武皺起了眉頭,喃喃地自言自語:“乘人之危可是最不仁義的做法,大王這樣做上天絕不會助佑的,子胥為什麼不阻止這次不義的戰爭行動呢?”
當時孫武真想去找伍子胥,讓他說服闔閭停止這次軍事行動,讓老百姓休養生息,但他轉念一想,自己已經退出政界,還是不要再去參與了。
公元前495年,吳王闔閭終於召集了數萬大軍,向南開拔,新繼位的越王勾踐親自帶兵迎敵,雙方展開了一場大戰。
結果闔閭被越國大將靈姑浮砍斷腳趾,後來,傷口發炎,死在吳軍後撤的路上。因太子波已死,闔閭死前把王位傳給了夫差。夫差是個輕浮、傲慢而薄情的人,孫武開始為吳國和伍子胥的命運擔心憂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