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0章 小腳丫逛中國(3 / 3)

突然,車窗外驚現一條恣意流淌的大河。路是依靠山坡而建的,坡下就是河穀,有些地勢低的地方,水已經漫過路麵,路基因河水衝刷,出現不同程度的塌方。路邊生長的叢叢蘆葦已經被水淹沒,隻露出一點綠色的枝葉,艱難地抵禦著水浪的衝刷。司機小心翼翼地握緊方向盤,過了最驚險的地段,我們方才長籲一口氣。此時,路高了,河低了,視線開闊起來,整個河穀盡收眼底。

沒想到在這種地方還有如此來勢洶洶的大河!它肆無忌憚地、如脫韁野馬般,浩浩蕩蕩在荒原奔流。從旅客口中得知,這便是鞏乃斯河,是天馬生長的地方。放眼望去,寬闊的河道上蘆葦叢生,成片的葦叢把河道分割開來,形成縱橫交錯的河巷。在較為平靜的蘆葦蕩裏,遊蕩著許多野鴨子和不知名的水鳥,碧綠的蘆葦長在齊腰身的河水中,綠色的波濤此起彼伏。恍然間,我好似置身在荷花澱了,隻是在這種流動的渾濁的河道裏是不會生長荷花的。

河灘上水草豐美,牛馬多了起來,環顧四周,卻不見村莊和人影,真不知道它們是從哪裏來的。馬匹有棕色的、黑色的、棗紅色的、白色的,它們有的仰首嘶鳴,有的奔馳,有的慢跑,有的淺飲,有的在咀嚼肥嫩的碧草,一嘴油綠的汁液從嘴裏溢出來,然後長長的舌頭一卷,又吞了回去。相對於馬匹,牛顯得安靜多了,它們徑自低著頭,逐水草而食。在牛群中,總能找到幾匹肥碩的奶牛,它們的皮毛是黑白相間的,奶頭飽滿,垂垂欲滴。在這種河巷和草甸密集的地方,羊群是見不到的,興許是它們個頭矮小,怕失足落入水中,被水流衝去吧。不過也有幾隻膽大的山羊,在草甸沙洲之間來回跳躍,小心翼翼的。

河道中間的一處沙洲上,綠草如茵,一頭牛懶洋洋地躺在草地上,嘴巴不停地蠕動,尾巴左右上下懶散地抽打著;在沙洲的另一頭,一匹白色的駿馬披散著倔強的馬鬃,昂首挺立,左顧右盼,好似在尋覓新的領地。盡管沙洲兩側水流湍急,卻一點也影響不到牛的情緒、馬的精神,那份從容瀟灑,讓人歎為觀止。

有一段路徹底封了,車子隻好自一片密布草甸和鵝卵石的濕地穿過。路雖難行,人也頓受顛簸之苦,好在水草茂盛,車輪下不時有清涼的水花飛濺而起,石塊間潺潺細流,遠遠近近零星的蒼翠灌木,這些也足以讓人感到寬慰了。

車繼續向前行駛,山水逐漸到了最佳處,料想離目的地應該不遠了,正在興奮,汽車卻朝新源縣城奔去。

在新源縣城停留時,忽然聞到了濃鬱的酒香,原來這就是“伊犁特曲”的出產地。酒曾飲過,口感不錯。我想山川秀美的地方總是出產佳釀的。

伴著醉人的酒香,離開縣城,行約一個小時,那拉提終於出現在我們麵前。

小腳丫提問

1.小朋友們,你們去過草原嗎?草原一望無際的美麗景色有沒有給你留下深刻的印象呢?

2.除了那拉提草原外,你們知道世界上還有哪些著名的草原嗎?

北京的春節

老舍

旅客須知

老舍(1899—1966),原名舒慶春,字舍予,中國現代小說家、文學家、戲劇家。老舍出生在北京西城小羊圈胡同(現名小楊家胡同),滿族正紅旗人,父親是一名滿族的護軍,在老舍才一歲半時便陣亡在八國聯軍攻打北京城的巷戰中。老舍曾任小學校長(北京東城區方家胡同小學)、中學教員、大學教授(北京大學、山東大學)。

“老舍”這一筆名,是他在1926年發表長篇小說《老張的哲學》時首次使用的。在“舍予”前麵添“老”字,而後麵去掉“予”字,便成了現今人們熟知的“老舍”。這個“老”並不表示年齡大,而是含有一貫、永遠的意思,合起來就是一貫、永遠“忘我”。他自己說:“我終年是在拚命地寫,發表也好,不發表也好,我要天天摸一摸筆。”正因為如此,他勤奮筆耕,創作了《駱駝祥子》、《四世同堂》、《茶館》、《二馬》、《龍須溝》等大量文學作品,贏得了“人民藝術家”的崇高讚譽,受到了人們的喜愛。

老舍的語言有一種地道的京味兒,從他的筆下,人們可以追憶曾經的北京城和胡同生活。

樂在旅途

按照北京的老規矩,過農曆的新年(春節),差不多在臘月的初旬就開頭了。“臘七臘八,凍死寒鴉”,這是一年裏最冷的時候。可是,到了嚴冬,不久便是春天,所以人們並不因為寒冷而減少過年與迎春的熱情。在臘八那天,人家裏,寺觀裏,都熬臘八粥。這種特製的粥是祭祖祭神的,可是細一想,它倒是農業社會的一種自傲的表現——這種粥是用所有的各種的米、各種的豆與各種的幹果(杏仁、核桃仁、瓜子、荔枝肉、蓮子、花生米、葡萄幹、菱角米……)熬成的。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農業展覽會。

臘八這天還要泡臘八蒜。把蒜瓣在這天放到高醋裏,封起來,為過年吃餃子用的。到年底,蒜泡得色如翡翠,而醋也有了些辣味,色味雙美,使人要多吃幾個餃子。在北京,過年時,家家吃餃子。

從臘八起,鋪戶中就加緊地上年貨,街上加多了貨攤子——賣春聯的、賣年畫的、賣蜜供的、賣水仙花的,等等,都是隻在這一季節才會出現的。這些趕年的攤子都教兒童們的心跳得特別快一些。在胡同裏,吆喝的聲音也比平時更多更複雜起來,其中也有僅在臘月才出現的,像賣憲書的、鬆枝的、薏仁米的、年糕的,等等。

在有皇帝的時候,學童們到臘月十九日就不上學了,放年假一月。兒童們準備過年,差不多第一件事是買雜拌兒。這是用各種幹果(花生、膠棗、榛子、栗子等)與蜜餞摻和成的,普通的帶皮,高級的沒有皮——例如:普通的用帶皮的榛子,高級的用榛瓤兒。兒童們喜吃這些零七八碎兒,即使沒有餃子吃,也必須買雜拌兒。他們的第二件大事是買爆竹,特別是男孩子們。恐怕第三件事才是買玩藝兒——風箏、空竹、口琴等——和年畫兒。

兒童們忙亂,大人們也緊張。他們須預備過年吃的使的喝的一切。他們也必須給兒童趕快做新鞋新衣,好在新年時顯出萬象更新的氣象。

二十三日過小年,差不多就是過新年的“彩排”。在舊社會裏,這天晚上家家祭灶王,從一擦黑兒鞭炮就響起來,隨著炮聲把灶王的紙象焚化,美其名叫送灶王上天。在前幾天,街上就有多少多少賣麥芽糖與江米糖的,糖形或為長方塊或為大小瓜形。按舊日的說法:用糖黏住灶王的嘴,他到了天上就不會向玉皇報告家庭中的壞事了。現在,還有賣糖的,但是隻由大家享用,並不再黏灶王的嘴了。

過了二十三,大家就更忙起來,新年眨眼就到了啊。在除夕以前,家家必須把春聯貼好,必須大掃除一次,名曰掃房。必須把肉、雞、魚、青菜、年糕什麼的都預備充足,至少足夠吃用一個星期的——按老習慣,鋪戶多數關五天門,到正月初六才開張。假若不預備下幾天的吃食,臨時不容易補充。還有,舊社會裏的老媽媽論,講究在除夕把一切該切出來的東西都切出來,省得在正月初一到初五再動刀,動刀剪是不吉利的。這含有迷信的意思,不過它也表現了我們確是愛和平的人,在一歲之首連切菜刀都不願動一動。

除夕真熱鬧。家家趕作年菜,到處是酒肉的香味。老少男女都穿起新衣,門外貼好紅紅的對聯,屋裏貼好各色的年畫,哪一家都燈火通宵,不許間斷,炮聲日夜不絕。在外邊做事的人,除非萬不得已,必定趕回家來,吃團圓飯,祭祖。這一夜,除了很小的孩子,沒有什麼人睡覺,而都要守歲。

元旦的光景與除夕截然不同:除夕,街上擠滿了人;元旦,鋪戶都上著板子,門前堆著昨夜燃放的爆竹紙皮,全城都在休息。

男人們在午前就出動,到親戚家、朋友家去拜年。女人們在家中接待客人。同時,城內城外有許多寺院開放,任人遊覽,小販們在廟外擺攤、賣茶、食品和各種玩具。北城外的大鍾寺、西城外的白雲觀,南城的火神廟(廠甸)是最有名的。可是,開廟最初的兩三天,並不十分熱鬧,因為人們還正忙著彼此賀年,無暇及此。到了初五六,廟會開始風光起來,小孩們特別熱心去逛,為的是到城外看看野景,可以騎毛驢,還能買到那些新年特有的玩具。白雲觀外的廣場上有賽驕車賽馬的;在老年間,據說還有賽駱駝的。這些比賽並不爭取誰第一誰第二,而是在觀眾麵前表演騾馬與騎者的美好姿態與技能。

多數的鋪戶在初六開張,又放鞭炮,從天亮到清早,全城的炮聲不絕。雖然開了張,可是除了賣吃食與其他重要日用品的鋪子,大家並不很忙,鋪中的夥計們還可以輪流著去逛廟、逛天橋和聽戲。

元宵(湯圓)上市,新年的高潮到了——元宵節(從正月十三到十七)。除夕是熱鬧的,可是沒有月光;元宵節呢,恰好是明月當空。元旦是體麵的,家家門前貼著鮮紅的春聯,人們穿著新衣裳,可是它還不夠美。元宵節,處處懸燈結彩,整條的大街像是辦喜事,火熾而美麗。有名的老鋪都要掛出幾百盞燈來,有的一律是玻璃的,有的清一色是牛角的,有的都是紗燈;有的各形各色,有的通通彩繪全部《紅樓夢》或《水滸傳》故事。這,在當年,也就是一種廣告;燈一懸起,任何人都可以進到鋪中參觀;晚間燈中都點上燭,觀者就更多。這廣告可不庸俗。幹果店在燈節還要作一批雜拌兒生意,所以每每獨出心裁的,製成各樣的冰燈,或用麥苗作成一兩條碧綠的長龍,把顧客招來。

除了懸燈,廣場上還放花合。在城隍廟裏並且燃起火判,火舌由判官的泥像的口、耳、鼻、眼中伸吐出來。公園裏放起天燈,像巨星似的飛到天空。

男男女女都出來踏月、看燈、看焰火;街上的人擁擠不動。在舊社會裏,女人們輕易不出門,她們可以在燈節裏得到些自由。

小孩子們買各種花炮燃放,即使不跑到街上去淘氣,在家中照樣能有聲有光地玩耍。家中也有燈:走馬燈——原始的電影——宮燈、各形各色的紙燈,還有紗燈,裏麵有小鈴,到時候就叮叮地響。大家還必須吃湯圓呀。這的確是美好快樂的日子。

一眨眼,到了殘燈末廟,學生該去上學,大人又去照常做事,新年在正月十九結束了。臘月和正月,在農村社會裏正是大家最閑在的時候,而豬牛羊等也正長成,所以大家要殺豬宰羊,酬勞一年的辛苦。過了燈節,天氣轉暖,大家就又去忙著幹活了。北京雖是城市,可是它也跟著農村社會一齊過年,而且過得分外熱鬧。

在舊社會裏,過年是與迷信分不開的。臘八粥、關東糖、除夕的餃子,都須先去供佛,而後人們再享用。除夕要接神;大年初二要祭財神,吃元寶湯(餛飩),而且有的人要到財神廟去借紙元寶,搶燒頭股香;正月初八要給老人們順星、祈壽。因此那時候最大的一筆浪費是買香蠟紙馬的錢。現在,大家都不迷信了,也就省下這筆開銷,用到有用的地方去。特別值得提到的是現在的兒童隻快活地過年,而不受那迷信的熏染,他們隻有快樂,而沒有恐懼——怕神怕鬼。也許,現在過年沒有以前那麼熱鬧了,可是多麼清醒健康呢。以前,人們過年是托神鬼的庇佑,現在是大家勞動終歲,大家也應當快樂地過年。

小腳丫提問

1.老舍描寫的北京過年的情景,你熟悉嗎?哪些是從來沒有見過而想看一看的呢?

2.如果你也要寫一篇介紹自己家鄉春節時情景的文章,你打算寫哪些場麵?

小腳丫遊世博:中國世博館

場館主題

城市發展中的中華智慧

場館展示

中國館采用極富中國建築文化元素的紅色“鬥冠”造型,以“東方之冠”為構思主題,由地下一層、地上六層組成;外牆表麵覆以“疊篆文字”,呈水平展開之勢,形成建築物穩定的基座,構造城市公共活動空間。

中國館共分為國家館和地區館兩部分,國家館主體造型雄渾有力,宛如華冠高聳,天下糧倉;地區館平台基座彙聚人流,寓意社澤神州,富庶四方。國家館和地區館的整體布局,隱喻天地交泰、萬物鹹亨。

第一展區:探尋“東方足跡”。通過幾個風格迥異的展項,重點展示中國城市發展理念中的智慧。其中的多媒體綜合展項播放了一部影片,講述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中國自強不息的城市化經驗、中國人的建設熱情和對於未來的期望。國寶級名畫《清明上河圖》被藝術地再現於展廳中,傳達中國古典城市的智慧。

世博會中國館

第二展區:展開“尋覓之旅”。采用軌道遊覽車,以古今對話的方式讓參觀者在最短的時間內領略中國城市營建規劃的智慧,完成一次充滿動感、驚喜和發現的參觀體驗。

第三展區:聚集“低碳行動”。聚集以低碳為核心元素的中國未來城市發展,展示中國人如何通過“師法自然的現代追求”來應對未來的城市化挑戰,為實現全球可持續發展提供“中國式的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