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六章 做好孩子心理上的準備,讓孩子愛上幼兒園(2)(3 / 3)

為了讓孩子的自控力逐漸增強,並學會更加冷靜地麵對一切可能發生的事情,媽媽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麵:

1.讓孩子學會自我評價

一個自控力較低的孩子,在幼兒園跟小朋友鬧別扭,通常會馬上用小拳頭來實施報複;一個自控力較高的孩子,知道別人為什麼跟自己鬧別扭,知道如何避免類似的事情再次發生。

一個人隻有學會自我評價,他的自控力才會有所提升。如果孩子能夠靈活地運用這項技能,他的童年一定是充滿歡笑的。

2.讓孩子變得更加自信

孩子出生的第一年,其自理能力非常弱,在此階段需要得到媽媽的關心和愛護。兩三歲時,孩子便會產生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強烈願望,比如:自己吃飯,但弄得滿身都是;自己穿衣服,但扣錯扣子……

即使是這樣,媽媽對於孩子的自我獨立意識,也應該表示支持,給予表揚。時間長了,孩子便會積蓄這種心情,並將此轉化為自信,伴隨其一生。

3.讓孩子擁有自主權和主動權

讓孩子擁有自主的權力,是培養自控力的開始。生活中,如果所有的事情都由媽媽一手包辦,孩子便失去了培養自控力的空間。

有些媽媽習慣於把孩子捧在手心,認為孩子太小,總是代替孩子做事情。長此以往,孩子就會養成依賴他人的習慣,缺乏自主性,自控力的培養也就無從談起。

4.培養孩子頑強的毅力

一個擁有頑強毅力的人,決不會在困難麵前低頭,更不會因為一點小挫折就輕言放棄。如果孩子在與小朋友玩遊戲時,不小心受傷了,隻要不是很嚴重,能一直堅持到底,就說明他已有能力控製自己的情緒,這是擁有頑強毅力的前提。

5.培養良好的行為習慣

習慣是長期積累而成的,幼兒期是習慣養成的關鍵期,好習慣的培養也要從幼年時期開始。良好的習慣是無數次自控積累的結果。在日常生活中,媽媽可以通過平常小事,訓練孩子的耐性;還可以結合自身的情況,找到培養孩子自控力的好方法。

八十七、“分開是暫時的!”——讓孩子能夠接受並適應與家人的分離

孩子上幼兒園時產生的這種分離情緒是可以理解的。可是,如果孩子的這種情緒持續的時間長了,媽媽就應該加以重視了。為了減少孩子對分離的憂慮,可以直接告訴孩子“分開是暫時的”。即使孩子剛開始的時候不樂意,可是,經過一段時間和小朋友的接觸,也會慢慢適應的。

在每年幼兒園開學的階段,幾乎每家幼兒園都會上演“家人、孩子分離大戰”。一邊是哭鬧不已的孩子,一邊是肝腸寸斷的媽媽。

早上起床之後,小虎就開始哭鬧了:“我不去幼兒園!我不去幼兒園!”小虎媽說:“好好,咱們不去幼兒園,媽媽帶你去蕩秋千。”雖然小虎媽知道,這樣的謊話不應該對孩子說,可是為了將孩子送進幼兒園,她隻能采取這樣的辦法。

一路上,小虎和媽媽都歡笑著。可是,當小虎發現,又到了幼兒園門口的時候,便用雙手緊緊地勒緊了媽媽的脖子。

老師看到了小虎,過來幫忙,將小虎的小手用力掰開,可是,小虎卻用自己的雙腿夾住了媽媽的腰。媽媽掰開小虎的雙腿,將他遞給了老師。小虎哭鬧著,一行行眼淚流了下來……

對於這樣的場景,相信任何一個媽媽都不陌生。孩子離開家,來到一個陌生的環境,當他們對老師還沒有產生信任感的時候,會認為自己是“被媽媽遺棄了”,會擔心自己和媽媽分開之後,再也見不到媽媽,所以會用哭鬧來表達自己的情緒。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孩子的這種分離情緒是可以理解的。

可是,如果孩子的這種情緒持續的時間長了,媽媽就應該重視起來了。為了減少孩子對分離的憂慮,可以直接告訴孩子“分開是暫時的”。即使孩子剛開始的時候不樂意,可是,經過一段時間和小朋友的接觸,也會慢慢適應的。

早上起床之後,媽媽收拾完畢,叫醒了熟睡中的曉萍。曉萍今年3歲,剛進入幼兒園一個星期。

曉萍起來之後,媽媽一邊給她收拾,一邊和女兒對話:“嗬嗬,新的一天又開始了。媽媽又要去工作了,曉萍又要去幼兒園了……很快我們就會見麵的,回來之後,曉萍和媽媽一起做晚飯,一起洗菜……”

曉萍憧憬著和媽媽一起忙碌的快樂,說:“我給媽媽洗西紅柿。”媽媽說:“行!今天的西紅柿,都是你的了。”

收拾完畢之後,曉萍和媽媽一起走上了去幼兒園的路。到了幼兒園門口,媽媽說:“晚上回到家,咱們一起做飯!”曉萍笑笑說:“好!”

不可否認,曉萍媽的這種做法是正確的。這樣做,淡化了孩子對幼兒園的恐懼,給孩子設定了一個美好的希望,孩子就會心中充滿渴望,這樣也就不會害怕上幼兒園了。

為了讓孩子能夠快速接受並適應與家人的分離,可以采用下麵的這些方法:

1.微笑麵對每一天,不愁苦

情緒是可以傳染的,要想讓孩子不哭鬧,媽媽首先就要學會微笑。比如:孩子起床之後,第一眼看到的是媽媽的笑臉。其次,要樂觀。媽媽可以一邊給孩子梳頭洗臉,一邊哼唱孩子喜歡的歌曲,還可以起床之後就打開音響,讓客廳裏充滿音樂。第三,和孩子談談一天的計劃,比如晚飯怎麼做,孩子需要幫什麼忙……相信在這種輕鬆愉快的氛圍中,孩子是不會抵觸上幼兒園的。

2.不要強化孩子的“上幼兒園”概念

有些媽媽為了讓孩子上幼兒園,不斷地提醒孩子“上幼兒園”。早上一起床,就說:“寶寶,起床,去幼兒園了。”吃晚飯的時候,說:“幼兒園好玩嗎?”晚上睡覺的時候,對孩子說:“快睡覺,明天還要上幼兒園呢。”……這樣反反複複地述說,孩子即便不抵觸,也會心生厭煩的。

對於大人來說,如果別人在你身邊一個勁兒地重複同樣的語句,你是不是也會感到很煩?所以,換個立場想一想,孩子怎能不厭煩!

八十八、“老師很凶,會打人”這樣的話不要說——不要給孩子留下心理陰影

兩三歲的孩子,心理還不成熟,還沒有分辨是非的能力。對老師的負麵評價,隻會讓孩子對老師產生一種恐懼心理。為了讓孩子擁有健康的心理,“老師很凶,會打人”這樣的話最好不要說。

有些媽媽在和孩子交流的時候,經常會說出一些諸如“老師很凶,會打人”之類的話。她們錯誤地以為,這樣會讓孩子懼怕老師,會讓孩子聽話、不搗亂。其實,這樣做,隻能給孩子的心理留下不健康的陰影:

場景一:早上,媽媽掀開女兒的被子說:“快起床!去得晚了,幼兒園的老師會打人的!”

場景二:晚飯的時候,媽媽對兒子說:“在幼兒園,一定要聽老師的話,否則老師會打人!”

場景三:客廳裏,媽媽看著女兒說:“在幼兒園,一定不能推打小朋友。否則,老師會收拾你的!”

這樣的場景,在我們的生活中不止一次地出現過。或許,就在現在,還在上演著一幕幕這樣的“母子”的交心戰。其實,她們都知道,除非是個別素質不佳的老師,一般來說,幼兒園的老師是不會輕易責打孩子的。

不可否認,能說出這樣話語的媽媽,無非都是希望自己的孩子在幼兒園能夠聽話,做個乖孩子,不給自己惹事。可是,要知道,這樣評價老師,隻會讓孩子對老師產生一種恐懼心理。為了讓孩子擁有健康的心理,這樣的話最好不要說。

周末,小芬一家人正在吃飯。

爸爸說:“小芬已經3歲了,就要上幼兒園了,去了幼兒園可要聽老師的話埃”小芬似懂非懂地點點頭。

爸爸將一塊肉夾給女兒,繼續說道:“不聽話的話,老師是會打人的!”說著,還用手比劃起來。女兒看著爸爸的神情,停止了吃飯。

爸爸越說越來勁:“而且,門口的門衛叔叔也會打人。如果在幼兒園門口哭鬧,叔叔就會拿手裏的小電棒捅你。可疼呢!”

小芬聽著聽著,居然委屈地哭了。然後,便跑去廚房找媽媽。媽媽端著菜走出來,問怎麼回事,當她知道老公在嚇唬女兒的時候,狠狠地訓了他一頓:“你瞎說什麼!是那樣嗎?這樣孩子怎麼敢去幼兒園-…”

聽了妻子的話,老公改正了態度:“小芬,爸爸剛才說錯了。老師是不會打小朋友的,還會和小朋友一起玩;而門衛叔叔,是保護小朋友的,隻會打壞人!”

這樣的爸爸要不得,這樣的媽媽才可取!一味地強化老師在孩子心目中的負麵形象,隻會加劇孩子的恐懼感。如果想引導孩子愛上幼兒園,就要多說一些關於老師的正麵的話,比如:

老師會唱很多的兒歌,可好聽了。

老師會講很多有趣的故事,比如《三隻小豬》《烏鴉喝水》……比媽媽講得好多了。

老師會陪小朋友一起做遊戲。

老師會……

隻有這樣,才能讓孩子愛上老師,進而愛上幼兒園生活。

兩三歲的孩子,心理還不成熟,還沒有分辨是非的能力。這樣的孩子一般都比較聽媽媽的話,當媽媽說“×××老師,會打人”的時候,他們就會認為這個老師真會打人,便會害怕和這個老師接觸。這對孩子入園的生活和學習是一點好處都沒有的,不僅會影響他們和老師的正常交往,還會讓他們害怕上幼兒園。

1.正確評價小朋友

有些媽媽在孩子入園之前,會對孩子說:“去了幼兒園千萬不要太調皮,否則,其他小朋友會打你”這樣的話語,隻會讓孩子對交友心生抵觸。即使到了幼兒園,也不會樂意和其他的孩子進行交往。一旦發生小的不愉快,便會瑟瑟縮縮。媽媽要多說一些這樣的話:“小朋友都喜歡和你玩!”“大家在一起休息,多好啊!”“大家一起吃飯,多好玩啊!”

2.正確評價門衛

一般來說,每個正規的幼兒園門口,都會配有門衛。有些媽媽為了勸解孩子,會說:“不許哭,再哭,叔叔就要拿著電棍打你了。”“叔叔專門打愛哭的、不聽話的孩子。”這樣,隻會強化孩子對門衛的負麵情緒。要多說這樣的話:“門衛叔叔很辛苦,要尊重他們。”“門衛叔叔專門保護小朋友,有了事情可以找他們。”“在校門口遇到危險,可以找門衛叔叔。”

3.正確評價食堂工作人員

有些媽媽會當著孩子的麵評價幼兒園食堂:“飯菜這樣差,也不知道這些人是幹什麼吃的!”“孩子們的菜裏肉這麼少,肯定都被那些工作人員吃了。”這樣的話,最好少說。要多說這樣的話:“食堂的阿姨很辛苦,要珍惜飯菜。”“吃飯的時候,不能亂丟!”

4.正確評價醫務工作人員

有些媽媽會對孩子說:“幼兒園的保健阿姨會打針,如果不聽話,她們就會給你打針。”這樣,孩子見了保健工作人員就會躲得遠遠的。其實,正確的做法應該是對孩子說:“保健阿姨是美麗的天使,可以保護你不生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