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城位於黃河上遊的一個河穀地的灘上,是省會以上級城市中地下水質最好的。另外,蘭城的食用牛肉主要是產自甘南和青省的犛牛,犛牛體矮身健,脊甲高,垂皮小,毛長,色黑或黑白花斑,尾毛蓬生,成年體重兩三百公斤,耐寒,生長在海拔三千米以上的高原,能在空氣稀薄的高山峻嶺間生存,生長期長,力大耐寒,有“高原之舟”之美稱。高原無汙染的草場環境天然放養的犛牛,除了味道鮮美外,因其長期食用許多野生草及藥種,如貝母,蟲草、板蘭、紅花等,所以當地的牧民流傳著這樣的說法:“我們的牛羊,吃的是中草藥,喝的是礦泉水,尿的是太太口服液,屙的是六味地黃丸”。此話聽起來有點誇張,但從另一方麵反映了犛牛肉確實是天然無汙染的。故其肉有驅風寒之功能,還可治胃寒,風濕,類風濕等病,有滋陰補腎、強身壯體之功效,其營養價值極高,不論怎樣,外地如何都作不出真正地道的蘭城牛肉麵的。
蘭城牛肉麵的麵條本身抻製而成,但並不是它的獨有特色。華夏許多地方的麵都有抻麵,隻是熟製方法有別。拉麵越細越佳,在一些技術比賽中,拉麵的師傅通常競比相同的一塊麵誰能抻出更多根數的麵條。抻出來的麵要很細,就成了絕活。而無論多麼細,蘭城牛肉麵的麵條要求韌,俗稱“有勁”,要求煮好後,在碗裏能“站住”,也就是用筷子一撈又放下,麵條能在碗裏保持直立的形狀片刻,否則就是“沒有勁”,拉出來的麵就不合格。抻麵是未經發酵的“死麵”,體積小含麵多,一碗麵裏通常有半斤麵粉。一些頭回吃的大肚漢外行象吃普通麵條一樣,一口氣吃上兩碗,結果撐到晚上還不餓。
周鬆自然知道熬湯這一步的關鍵,但是說實話現在的條件滿足不了,就算是雲宮的檔次再高,也沒有青藏高原的犛牛肉。
不過料理師絕對是不能被食材限製的。
雖然沒有青藏高原的犛牛肉,但是周鬆看到了廚台上的牛肉也是上等的牛肉,看起來也應該是經過層層篩選的牛肉。
用來做牛肉湯問題不大。
熬湯是牛肉麵最關鍵的兩個步驟之一,其中之一就是麵,麵搞定了之後就是湯。
湯和麵的融合才是牛肉麵最關鍵的程序。
將大鍋架好,周鬆就開始了製湯的步驟,這一步相對前麵拉麵來說對周鬆的難度不打,畢竟之前做的湯不在少數,料理都有共同的一麵,做起湯來周鬆倒是駕輕就熟。
一份上等的牛肉湯就這樣在眾人的眼前開始呈現,每一個步驟都做到了做好,而全程周鬆都沒有了剛才的緊張,更多的是一種自如的狀態。
當大鍋裏的湯味道開始逐漸變濃的時候,周鬆知道,自己的牛肉麵,要完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