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場戰爭之前,世界上還沒有一個條約,可以做到硬性規定各國海軍的噸位比例。這一次牽動世界的戰爭,讓全世界都找到了一個看似可以結束軍備競賽的契機。
首先,最歡喜地的,並不是英國,而是備受大明帝國海軍壓力的日本。原來日本還有遼東、還有朝鮮半島作為緩衝,可現在和一切都不複存在了。
日本海軍現在成了保護自己本土安全的最後一道屏障,如果這道屏障被大明帝國抹除,那麼日本就和一個不穿衣服的姑娘沒有什麼兩樣。
“既然已經決定,讓大明帝國保留海軍,規範海軍數量,那麼這個條約理應帶上日本還有錫蘭。”孫方給出了自己的條件,看上去非常公平合理。
“大明帝國需要保護自己的海域安全,同時也必須麵對來自各個方向上的海洋威脅……所以大明帝國有權要求附近海域內其他國家,在海軍規模上保持相應的規模。”他的事情,甚至連日本都非常讚同。
畢竟,和大明帝國針鋒相對的搞軍備武器競賽,日本還有錫蘭,似乎都沒有這樣的實力。即便算上支持他們的英國,也無法在遙遠的遠東徹底壓製大明帝國。
“日本願意保留和大明帝國相同規模的海軍,這樣就可以維持地區穩定。”山口次郎趕忙開口,為日本海軍爭取更大的發展空間。
畢竟,與在這一次戰爭中損失慘重的大明帝國海軍相比較起來,日本海軍實際上在戰爭中並沒有損失任何主力戰艦。
謹慎微,固守本土等保守作戰方案,以及日本新型武器潛艇在戰爭中大放異彩等原因,讓日本海軍在這一次戰爭中毫無存在感。
所以,新的條約對日本是非常有利的,它隻要維持住現有的海軍規模,再建造兩艘新式戰列艦,就可以保持對大明帝國的局部海軍優勢。
錫蘭問題就複雜的多,因為錫蘭海軍在這一次海戰中,是出過力也付出了相當巨大的代價的。
呂宋海戰,錫蘭整個海軍有6艘戰列艦被擊沉,4艘戰艦被重傷。這樣巨大的損失,讓錫蘭恢複海軍實力的速度大大的減緩了。
為了維持錫蘭海軍在南海上的優勢,條約規定錫蘭可以保留比大明帝國海軍更多的海軍力量。
總體噸位上,錫蘭和德國保持了一個水平——都是6的比例。也就是,在新式戰列艦的數量上,錫蘭未來可以建造6艘而大明帝國隻能建造5艘。
如果算上北麵大明帝國被日本掣肘分掉的戰艦數量,錫蘭在南海至少對大明帝國有二倍的兵力優勢。
“事情也不能就這樣定下來……因為這畢竟是一個世界性的海軍條款。”孫方看著英國特使布朗,終於露出了攻擊的獠牙。
要想限製大明帝國的海軍規模,不拉上所有國家墊背,這孫方或者皇帝朱牧陛下怎麼可能心甘情願。
作為大明帝國的喉舌,孫方圖窮匕見,開口給出了淩厲的反擊:“我想,現在最應該做的事情是休會,等其他的國家代表到來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