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人們渴望和平的心情迫切,但是,麵對此時中國、埃塞俄比亞、西班牙三個地方同時燃起的戰火,國際聯盟一點兒辦法也沒有。
當然,戰爭並不是這二十年中唯一發生的事情。當時的大部分國家還是處於恢複生產階段。在最初的十年間,人們忙於生產和銷售,他們製造物資,然後又瘋狂地購買和使用各種產品。
人們的生活水平比起“一戰”時,有了很大程度的提升。有人生產,有人消費,因為戰爭而萎靡的經濟開始複蘇起來,商業開始逐漸走向繁榮。人們逐漸看到了生活的希望。他們認為有錢賺,有工作做,這種經濟繁榮的現象會不斷地持續下去。可是,他們錯了,經濟繁榮沒多久後,便出現了衰敗的跡象。
好的工作越來越難找,上百萬的人失業,而工廠生產出來的那些產品擺在貨架上無人問津。這使得工廠不斷裁員,使得更多的人開始失業。找不到工作的人們哪裏還有錢去買多餘的物資呢?這個惡性循環不斷進行,最終形成了商人們口中的“經濟大蕭條”。
在接下來的十年裏,經濟大蕭條的陰雲一直籠罩在人們的生活中。美國也不例外地陷入了這場經濟危機之中。富蘭克林·德拉諾·羅斯福當選為美國總統時,美國正在經濟大蕭條的泥潭中掙紮。人們變得越來越絕望,他們看不到希望,覺得生活一片黑暗。所以,羅斯福上任後,要解決的首要問題就是如何將美國從經濟蕭條的大泥潭裏拉出來。
羅斯福有信心拯救美國人走出經濟危機。他上任後,鼓勵美國人說:“我們唯一恐懼的就是恐懼本身。”他要求通過一些法律,將國家的錢補貼給那些無法找到工作的人,讓他們不至於餓肚子。
在這之後,羅斯福又繼續施行他的政策。美國政府出錢雇來了幾千人為城市的各方麵做工作,這一措施使更多的人有了工作,生活有了保障。羅斯福的這些舉動促進了美國的經濟發展,緩解了經濟危機的壓力,這次的施政方針被人們稱為“羅斯福新政”。
盡管羅斯福沒有辦法一下子把美國人從危機中拯救出來,但在他執政期間,經濟危機帶給人們的絕望感已經不再那樣強烈。希望,正透過經濟危機的陰雲重新回到人們的生活中。所以,在羅斯福四年執政期滿之後,人們又投票選舉他當了下一任的美國總統。
羅斯福連任三屆美國總統,後來他又第四次被選為了美國總統,隻是可惜的是,他沒有完成第四任的任期就去世了,不然的話,他會做十六年的總統,沒準更多。
不過,這已經是美國曆史上的一個奇跡,羅斯福從1933年當選為美國總統後,一直到1945年,這十幾年來為美國人民作出的貢獻不可磨滅。以下便是貢獻之一:
在羅斯福的第三個任期開始之前,二十年的和平時期就已經結束,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美國人民自然不希望自己卷入戰爭中,當然,這也是羅斯福所期望的。不過,羅斯福認為,美國雖然遠離戰場,但美國仍有可能會受到攻擊,以防萬一,他帶領著美國人民做好了迎戰的準備。
果然不出羅斯福所料,美國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了攻擊,但是因為羅斯福早有準備,所以,美國並未遭受到太大的損失,而是和全世界人民一起走向了勝利。可惜的是,羅斯福在德國投降前一個月便去世了,他沒能看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勝利。
這短暫的二十年,世界經曆了緩慢的發展,也經曆了無法避免的戰爭,更經曆了無可避免的經濟蕭條,而更為嚴重的是,在這二十年之後,那最為惡劣的世界大戰還在等待著人們。
“藏寶箱裏的日記”——《凡爾賽條約》
《凡爾賽條約》共分15部分,440條。它規定了禁止德國實行普遍義務兵役製,隻能招募誌願人員參軍;隻能保留10萬人的陸軍;海軍隻保留一些輕型水麵艦艇。另外,條約還規定,德國人不能在萊茵河以東50千米內設防,就是所謂的萊因非軍事區。
根據條約的規定,德國必須歸還普法戰爭中取得的法國阿爾薩斯和洛林地區,而德國的所有海外殖民地都由國際聯盟“委任統治”。經濟上,它規定了德國要支付大量賠款,但是卻沒有規定具體數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