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家和萬事興”,有一個幸福的家庭,幾乎是所有人的理想。但理想和現實總有一段距離,要跨越這段距離,需要我們和父母一起努力。生活中,造成父母之間產生矛盾的原因很多,如對一件事的看法不同,生活的壓力、工作的煩惱或突發事件導致情緒不佳等。偶爾的一兩句爭吵沒必要大驚小怪,父母會一笑置之,不用什麼補救措施就“撥雲見日”了。有時則不同,“山雨欲來風滿樓”,比較激烈的爭吵到來之前會有些信號,語速加快,音量增加,情緒起伏明顯等,我們要有敏銳的觀察力,在捕捉到這些信號後及時介入,讓他們注意到你的存在,設法使他們轉移話題。父母都不想讓孩子看到他們爭吵,孩子一出現,即將爆發的“戰爭”就偃旗息鼓了,等孩子走了,怒氣也就消散了。父母的爭吵就像一個化學反應,孩子恰好起到反催化劑的作用。你沒想到自己還有這麼奇妙的功效吧,可要好好加以利用喲。有部影片叫《暖情》,主人公冬冬的母親因為承受不了生活的重壓隻身去了大連,冬冬和父親一起去尋找媽媽,中間發生了一係列感人的故事,在冬冬的不懈努力下,一家人終於團圓。他執著、堅強,不管是對待父母,還是對待生活,都是我們學習的榜樣。生活就如同一支樂曲,父母的矛盾就是樂曲中不和諧的雜音,我們不能一味地忍受這些雜音,讓它來破壞原本流暢、和諧的樂曲,而要主動出擊,利用自己在父母之間的紐帶作用,盡力化解父母的矛盾和衝突。如果我們的前期介入沒能扭轉局麵,爭吵還是發生了,這時不要慌,試著找出問題的起因,把握好時機分別安慰父母,替對方說些好話。如拿些吃的給爸爸,說“媽媽問你餓不餓,讓我送來的”,倒杯水給媽媽,也如法炮製。雖然這些“小把戲”有被父母識破的可能,但你的一份心意他們都能感受到,並被你感動。有時,父母發生矛盾的起因正是孩子,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分歧也經常存在。為了不讓自己成為矛盾的起因,我們要管好自己,盡量不做讓父母擔心的事。學會感恩,就是少讓他們為難,多讓他們開心。一個合格的孩子,除了會體貼、關心父母,為他們做力所能及的事外,還要會隨機應變,運用智慧化解他們的矛盾,使自己的家幸福溫馨,永遠彈奏出美妙、和諧的樂曲。我的妙用很小的時候,他總是在父母的爭吵聲中醒來,有時甚至夾雜著摔東西的聲音。他不知如何是好,隻能躲在被窩裏小聲地哭泣,於是他經常在半夜裏被隔壁阿姨之類的角色從被窩裏拉到爭吵的父母麵前,充當他們的道具:“你們看看孩子,都被嚇成什麼樣了?真不像話,半夜三更的鬧成這樣……”父母接受教育後不吵了,安慰他一番哄他睡覺。那時他隱約感到得意,父母停止爭吵全是為了他。稍微大一點,一次,父母吵過架,媽媽把飯碗放到他麵前時說:“我跟你爸吵的時候你就知道哭,我要被氣走了,看誰還給你做飯……”於是,他覺得自己確實是個重要角色,應該有所作為。後來,父母再爭吵,他就站到他們麵前,用一副可憐的樣子望著他們,臉上掛著淚珠。他其實想說點什麼的,但還沒開口,母親就跑過來抱住他,父親壓下怒氣來回地踱著步子。上了高中他每星期回一次家,一到家就問:“你們沒吵架吧?”母親不說話,笑著接過他沉重的書包。上了大學,每次給家裏打電話他都說:“你們在家要好好的啊,不要吵架啊!”不管是誰接電話總會回他一句:“沒事吵什麼架啊,好玩啊?”他聽了心裏踏實多了,美滋滋地想:這都是我的功勞呀!對於幸福我們都有深深地期待,為此,我們要付出自己的努力。運用智慧和愛心去化解父母的矛盾,讓快樂多一點,幸福多一點。
歡樂的笑聲是家庭中的陽光,這是我們做孩子的希望,更是父母的希望。但在家庭中,當我們碰到父母之間發生矛盾時,我們要學會去化解他們的矛盾,使家庭平息“戰火”,增添笑容。這是孩子對父母的一種關愛,也是我們對父母做的一件感恩的事。
生活中經常要麵臨各種各樣的選擇,很多選擇都沒有重來一次的機會。這個遊戲中的選擇讓人痛苦,沒有哪種選擇會比它更艱難。在這個虛擬的情境裏,我們赫然發現了父母的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