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97]狼孟,戰國趙國西北部要塞,今山西陽曲地帶。
[498]番吾,戰國趙國中部要塞,今河北靈壽西南。
[499]代郡,趙國郡之一,大體在今日內蒙古南部、山西北部、河北西北部的於延水、治水流域。
[500]東垣,趙國城邑,今河北石家莊東北地帶。
[501]上郡,戰國秦郡,大體今日陝北延安榆林區域。
[502]河內郡,戰國末期秦郡,大體今日黃河北岸之中段區域,東部有安陽重鎮。
[503]寫放山川,幾類後世之仿真沙盤。寫放,戰國用語,意為臨摹放大或縮小。秦滅六國,寫放六國宮室於北阪。
[504]據楊寬先生《戰國史·戰國郡表》,其中未錄縣數者,不可考也。
[505]關於上黨與太行八陘之細說,見本書第三部《金戈鐵馬》。
[506]井陘山水流情勢,見《水經注》卷十。
[507]本節所述諸種大型器械之詳細介紹,均見本書第三部《金戈鐵馬》。
[508]黑衣劍士,趙國王室的國君護衛劍士,見《戰國策·趙四》。
[509]據沈長雲等人著《趙國史稿》考證,戰靴始於趙武靈王胡服騎射,有短豄與長豄兩種。
[510]信都,在今河北邢台市西南地帶。別都,即後世之陪都,第二首都。
[511]四邑,邯鄲之外的四座防衛要塞,詳見第三部《金戈鐵馬》。
[512]假王,以王之名義代行治權,如後世代理之義。
[513]中華書局2000年11月第一版。
[514]大業即皋陶,見沈長雲等《趙國史稿》之考證。
[515]據史家考證,王車馭手地位很高,等同於大臣,並非尋常匠技庶人。
[516]趙盾之世的內亂起因於讓嫡,終致被屠岸賈勢力大肆殺戮,故事紛繁,有興趣者可閱讀史料。
[517]見《史記·趙世家》。
[518]上穀,今河北懷來之東南地帶。
[519]荊軻斬蛟故事,見《博物誌》,雖頗具神話意味,亦見時人眼中荊軻之神。
[520]榆次,趙國城邑,今山西榆次以北地帶。
[521]唐人司馬貞之《史記索隱》雲:“軻先齊人,齊有慶氏,則或本姓慶。春秋慶封,其後改姓賀。次下以至衛而改姓荊。荊慶聲相近,故雖在國而異其號耳。”此謂一說,或來自傳聞。
[522]三署皆燕國官職:亞卿執掌實際政務,境吏掌邊境,禦書掌文書。
[523]《史記正義》劉雲:“設文物大備,即謂九賓,不得以周禮九賓義為釋。”是為切實之論。
[524]司儀,周時官職,《周禮·秋官·司寇第五》雲:“司儀掌九儀之賓客擯相之禮。”沿襲後世。
[525]《史記·刺客列傳》在此處用了一個“揕”字。揕者,刺也。然則,太史公卻沒有用“刺”字。太史公治史嚴謹,有“刺”字而不用“刺”字,必有原因。我的推理是:揕,可能是淬毒匕首殺人的一種獨特手法,西漢尚知,後世失傳,遂不知其意。史家對此,亦無翔實考證。若有武術史家知之,當公諸社會以彰其意。
[526]宋子城,趙國城邑,今河北趙縣(舊謂趙州)以北地帶。
[527]先秦“方城”之名有四,三處在北楚(今河南省南部),一處在燕國。《詩·召月》雲:“侵鎬及方。”朱熹注:“鎬、方,皆地名,疑皆朔方也。”據曆史地理學家譚其驤考訂,這一方城在燕國涿縣東南地帶。
[528]秦軍滅燕之進軍會戰路線,史無詳載。《史記·秦始皇本紀》雲:“秦軍破燕易水之西。”《史記·燕召公世家》“集解”徐廣注雲,秦軍出涿郡故安。兩說不同,當互有聯係,實際可能是戰場攻防轉化造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