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3]禦史,戰國時齊國官職,國君秘書長,相當於秦國長史。

[424]盧縣,戰國齊縣,在古濟水東岸,大約今山東肥城西北。

[425]具體,古詞,語出《孟子·公孫醜上》:“子夏、子遊、子張皆有聖人之一體,冉牛、閔子、顏淵則具體而微。”原意謂事物各部分全部具備。後世引申為與“抽象”相對的哲學概念。

[426]臣工,周代稱謂而後世沿用,指群臣百官。《詩·周頌·臣工》:“嗟嗟臣工。”《毛傳》雲:“工,官也。”

[427]少冠,貴胄少年加冠之前所戴的低冠,加冠後之冠依據本人爵位官職之高低而定冠之高低。

[428]公車司馬,秦國王城警衛軍之副將(正職為衛尉),兼領王城城門守護。

[429]震澤,即後世太湖,水麵大於後世許多。此處所說山地,即後世瀕臨太湖的浙北山地,大體當是湖州(隋始置州)地區。蒙恬於湖州製筆之傳說,至今依然在湖州流傳。蒙氏祖籍齊人,蒙恬下吳越在兩個時期最有可能:一是少年遊曆,一是率大軍滅齊之後順勢南下安定吳越之地。

[430]見《商君書·刑約》,為文意通曉,據高亨先生校注作了個別梳理。

[431]五個方千裏,一百二十五萬平方公裏,大體相當當時中國的四分之一至三分之一。

[432]見《史記·蘇秦列傳》。

[433]見《史記·貨殖列傳》、《史記·齊太公世家》。

[434]見《管子·侈靡》。

[435]見《管子·幼官》集注。

[436]《史記·貨殖列傳》集解雲:“涪陵出丹。”涪陵,即今日重慶市之涪陵地帶。

[437]烏氏,亦作烏枝,戰國秦惠王置縣,大體在今寧夏固原之東南地帶。

[438]梁山,秦國宮室所在地,在今陝西乾縣,亦是後世唐高宗與武則天之陵墓。

[439]給事中,內侍官職,執掌王宮內部事務,也是內侍總管。

[440]壽陵,亦做壽靈,原趙國常山郡城池,今石家莊市西北地帶。

[441]山陽,原為戰國魏城,此時歸秦國河內郡,今河南省焦作市以東地帶。

[442]且月,農曆六月,《爾雅·釋天》:“六月為且。”

[443]修正,古詞,至遲出於漢時。《漢書·賈山傳》:“求修正之士使直諫。”

[444]冬月,秦人稱十一月為冬月。至今,關中方言仍將農曆十一月叫做冬月。

[445]秦亭,早秦城堡,亦稱秦城,今甘肅省天水市張家川以東。西晉始以天水為秦州,後世遂將秦州做秦人根基之地看待。

[446]雍城,春秋時秦都,大體在今陝西鳳翔西南地帶,有秦公大墓遺址。

[447]陽宮,秦惠文王建造的行宮,大體當在今陝西戶縣境內。《三輔黃圖》雲:“陽宮,秦文王所起,今在戶縣西南二十三裏。”

[448]梟首,斬首後懸頭顱於高杆示眾。

[449]鬼薪,苦役之一,給王室宗廟或貴胄祠堂打柴供薪。

[450]群眾,戰國話語,出《呂氏春秋·不二》:“聽群眾之議治國,國危無日矣!”

[451]城旦,先秦至漢代通用刑罰之一。刑名取“旦(清晨)起行治城”之意,即自備衣食,清晨起來修築城牆或服工程苦役。被罰者一般是修葺本地城池,為輕度違法之刑。

[452]謁者,秦官,職司公文傳遞。傳車,有謁者署特殊旗幟與標記的公文傳送車輛。

[453]都尉,秦國郡縣設置的兵政武官,職掌征兵治安事,亦分別簡稱郡尉、縣尉,隸屬郡縣官署。都城設官等同於郡,故有鹹陽都尉。軍中亦有都尉,為中級將領。

[454]宗卿,衛國執政大臣,權力同他國丞相。

[455]郡禦史,秦國郡署官吏,職掌一郡監察。

[456]見《荀子·禮論》。

[457]洛陽更名,幾經反複,從頭為:西周“洛邑”,東周至戰國、秦為“洛陽”,西漢改名“雒陽”(東漢同),曹魏再改回“洛陽”。據《水經注》引《魏略》,更名原因在五行國運之說,其雲:“漢火行忌水,故去其‘氵’而加‘佳’;魏為土德,土水之牡也,水得土而流,土得水而柔,除‘佳’加‘氵’。”

[458]舍人,古代官名,始見《周禮·地官》,職掌各種具體事務。春秋戰國,舍人為大臣府吏之通稱,多為親信門客擔任,尋常稱門客舍人。唐宋之後,舍人成為貴公子的別稱,不再是實職官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