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51章 帝國烽煙(4)(3 / 3)

回到幕府,中軍司馬報來亂軍搶劫奸淫的種種亂象。劉邦大皺眉頭,當即深夜聚將,會商善後之法。將軍們紛紛說秦王子嬰是後患,不殺子嬰不是滅秦。劉邦心智已經清醒,重申了與楚懷王之約與義兵之道,說子嬰是真心出降,殺降不祥,殺子嬰隻能自絕於關中。最後議定,將子嬰“屬吏”,待稟明楚懷王後再作決斷。屬吏者,交官吏看管也。之所以如此決斷,並非劉邦真正要請命楚懷王,而是顧忌項羽軍在後,自己不能擅自處置這個實際是帝國名號的秦王。

此事剛剛決斷,一直不見蹤跡的蕭何匆匆來了。劉邦大是不悅道:“入城未見足下,也去市井快活了麼?”蕭何奮然一拱手道:“沛公,我去了李斯丞相府。”劉邦揶揄笑道:“如何,趁早搶丞相印了?”蕭何沒有笑,深深一躬道:“沛公,我去查找了天下人口、錢糧、關塞圖籍,已得數車典籍。我等兩手空空,何以治理郡縣?”劉邦恍然大悟,起身正容拱手道:“蕭兄真丞相胸懷也,劉季受教。”

再議諸事,將軍謀臣們已經狂躁大減,遂理出了行止三策:其一,降楚之秦國君臣一律不殺;其二,全軍開出鹹陽,還軍霸上;其三,廢除秦法,與秦人約法三章,穩定關中人心。蕭何率一班文士立即開始書寫文告,天亮之際,約法三章的白布文告已經在鹹陽紛紛張掛出來。天亮後,劉邦又帶著蕭何,親自約見了鹹陽國人中的族老,倡明了自己的定秦方略與約法三章。末了,劉邦高聲說:“我所以入關中,為父老除害也!我軍不會再有所侵暴,父老們莫再恐慌!明日,我即開出鹹陽,還軍霸上!待諸侯們都來了,再定規矩。”很快,鹹陽城有了些許生氣,開始有人進出街市了。

這約法三章最為簡單,全部秦法盡行廢除,隻約定三條規矩:其一,殺人償命;其二,鬥毆傷人治罪;其三,盜搶財貨治罪。其時之文告用語更簡單:“與父老約,法三章耳:殺人者死,傷人及盜抵罪。餘悉除去秦法。”此等處置,全然應急之策,其意隻在彰顯劉邦滅秦的大義之道:入鹹陽,存王族,除苛法,安民心。無論後世史家如何稱頌,約法三章在實際上都是一種極大的法治倒退,而絕非真正的從寬簡政。數年之後,劉邦的西漢王朝在親曆天下大混亂之後,幾乎悉數恢複了秦政秦法,足證“約法三章”之隨機性。

約法三章的同時,蕭何給所有的鹹陽與關中官署都發下了緊急文告,明告各官署“諸吏皆案堵如故”。也就是說,要所有秦官秦吏依舊行使治民權力,以使郡縣鄉裏安定。如此一來,已經占據關中大半人口的山東人氏與老秦人眾,一時都安定了下來,紛紛給劉邦楚軍送來牛羊酒食。劉邦下令,一律不許接納百姓物事,說辭很是慷慨仁慈:“我軍占據倉廩甚多,財貨糧草不乏。民眾苦秦久矣,劉季不能耗費百姓物力也!”於是,劉邦善政之名在關中一時流傳開來,民眾間紛紛生發出請劉邦為秦王之議。《史記·高祖本紀》描繪雲:“人又益喜,唯恐沛公不為秦王。”

凡此等等,皆是關中安民之效。與後來項羽的獸行暴虐相比,劉邦的寬政安民方略頗具遠見卓識。其最直接的後續效應,是劉邦的王師義兵之名,在關中民眾中有了最初的根基。後來,當劉邦以漢王之身北進關中時,關中百姓竭誠擁戴,全力支持漢軍與項羽長期對抗,使關中變成了劉邦漢軍的堅實根基。蕭何之所以能“鎮國家,撫百姓,給饋饢,不絕糧道”,源源不絕地為漢軍提供後援,其根本原因,便是關中民眾對項羽軍的仇恨,與對漢軍的自來厚望。曆史地說,這是相對遠大的政治眼光所必然獲得的長遠社會利益。

還軍霸上數日之後,劉邦突然決斷,要抵禦項羽於函穀關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