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06章 棟梁摧折(12)(2 / 2)

“稟報丞相,自逮捕令發下,項氏早,早已在吳中遁形了。”

見丞相親臨,會稽郡守很是緊張,說話都有些不利落了。李斯下令召來郡尉縣尉一起稟報,各方也都眾口一詞,說項氏開春以來再也沒有出現在江東各地。李斯頗為疑惑,備細查問了項氏後裔原先在江東的作為。幾個縣尉稟報說,項梁在江東各地流竄,多化名喬裝商旅之士與民眾多方結交。但凡吳中有大舉征發徭役事,抑或喪事,項梁等常為鄉裏親自操持,事事辦得井井有條。人皆雲項梁暗中以兵法行事,民眾很是擁戴。江東有童謠雲:“國不國,民不民,舊人來,得我心。”這“舊人”二字,便是經年流竄江東之項氏也。因得人心,各縣都是在項氏離開後才察覺蹤跡的。再加郡縣征發不斷,郡卒縣卒根本無力追蹤此等四海流竄的人物,是故終無所獲。

“項氏如此招搖作為,郡縣如何不早早稟報?”李斯頗見嚴厲。

“丞相可查公文,在下稟報不下五七次!”郡守頓時急了。

“書呈何處?”

“右丞相府,禦史大夫府。”

“何時呈報?”

“去冬今春,三個月內!”

“好。老夫盡知也。”

李斯不能再追問下去了,國政之亂,他能歸咎何人哉!無奈之下,李斯隻有殷殷叮囑郡守縣令郡尉縣尉們留心查勘隨時稟報,如此而已。追趕行營的一路上,那首江東童謠始終轟鳴在李斯耳畔,“國不國,民不民,舊人來,得我心”,這是何等令人心悸的歌聲也!曾幾何時,一統山河的帝國竟是“國不國”了,萬千黔首竟是“民不民”了,備受天下唾棄的六國貴族,竟至於“得我心”了;天下大勢如江海洪流,其湍流巨漩竟如斯飛轉,可歎乎,可畏乎!如此匪夷所思的人心大逆轉,究在何人乎!……

趕到會稽山的皇帝行營時,李斯疲憊極了,鬱悶極了。如此重大警訊,本當立即奏明皇帝會商對策。然則,對眼前這個醉心山水忽癡忽精的二世胡亥,說得明白麼?趙高若在旁問得一句:“施政之權在丞相,如此亂象豈非丞相之罪乎!”李斯又當如何對答?隻怕辯解都要大費心神了,君臣同心豈非癡人說夢?思忖良久,李斯還是打消了與胡亥會商政事的想頭,隻思謀如何在大巡狩之後盡快扭轉天下民治了。

在會稽山,二世胡亥興致勃勃地登臨了大禹陵,也依著始皇帝巡狩格局,祭祀了禹帝,遙祭了舜帝,也遙望南海祈禱上天護佑南海秦軍。諸事皆同,李斯卻看得心頭滴血。這個二世胡亥處處都輕薄得像個聲色犬馬的貴胄公子,祭文念得陰陽怪氣突兀起伏,像極了趙高的宦官嗓音;上山隻問奇花異草,祭祀隻問犧牲薄厚,舉凡國政民生絕難進入問答應對。李斯亦步亦趨於後,隻覺自己變成了一個貴胄公子的侍奉門客,心頭堵得慌。

好容易離開會稽山北上,李斯病了。

一路恍惚北進,胡亥始終沒來探視李斯。隻有趙高來了兩次,說是奉皇帝之命撫慰丞相病體,也是寥寥數語便走了。李斯第一次深深體察到了暮年落寞境況,第一次體察到孤立無援的絕望心境,每每在帷幕之外的轔轔車聲中老淚縱橫不能自已……到了舊齊濱海,李斯眼見曾經與始皇帝並肩登臨的之罘島,心緒稍見好轉,終於被仆人扶著走出了高車。

抵達始皇帝曾經刻石宣政的碣石,二世胡亥忽然興致大發,也要在父皇刻石旁留一方刻石,也要李斯題寫,要原石工雕刻。趙高大是讚同,一口聲讚頌此乃皇帝新政盛舉,實在該當。一臉病容的李斯大覺膩煩,不知胡亥有何新政可以宣示,然若拒絕,也實在難以出口。思忖一番,李斯遂於當晚寫下了兩三行文字,次日清晨呈進了行營。胡亥看也沒看,便興衝衝道:“好好好!正午刻石大典,大字刻上去,我便站在父皇身旁了!”倒是趙高拿過來看了一番笑道:“丞相文辭簡約,也好!隻是缺了些許後綴言語,可否補上?”李斯勉力笑道:“郎中令也是書家,不妨補上,也算合力了。”胡亥立即興衝衝點頭,趙高沒有推辭,就勢提筆,以李斯嬴德名義補上了兩行。李斯也是看也沒看,便點頭認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