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7章 冬戰河內(6)(3 / 3)

白起嚴厲命令:“步軍先下安邑、蒲阪,再依次攻克河內城池。三路騎兵務必擊潰魏國北上援軍。我自率五千精騎,掃清河內之零星駐軍,並馳援策應各路大軍。”

於是,立冬這一日,猛烈的攻城大戰在河內突兀開打。

十月之交,立冬是個節氣大關。從立冬開始,人們便進入了窩冬期。為了祈禱冬日平安,不要遭受饑寒劫難,大河上下有了一個久遠的習俗:立冬吃暖羹。一到立冬之日,舉凡山鄉城邑,家家都在院中支起一口大鍋煮暖冬羹。羹者,五穀菜粥也。舂得黃亮的小米,光潔滑溜的麥仁,雪白肥胖的杏仁,紫紅帶核的紅山棗兒,還有青青的秋葵與曬幹的藿菜,殷實之家還要加進各種碎肉骨頭,一股腦兒煮將去,一兩個時辰後便是一鍋五彩紛呈黏滑生香的暖冬羹。呼嚕呼嚕渾身冒汗地喝完這頓糊飯熱羹,便是漫長的冬日了。其時山鄉庶民省火縮食,盡可能地將儲存的些許五穀接續到來年夏收。於是,民間也便有了冬日寒食的習俗。那時候,除了楚國江南,秦、趙、燕、齊、中山、衛、魏、韓國等整個北方的山野鄉民,都有冬日寒食的風習。雖然有人說,“寒食”是晉文公為了追念抱木自焚的介子推,而將清明前一日定為禁火寒食的“寒食節”而起。但究其實,寒食流布天下窮鄉僻壤而成久遠習俗,實在是生計艱難使然。

民人生計,暖冬羹之後窩冬,農夫歇田,商旅歇腳,百工減勞,大事都要等到來年春回大地再辦理。邦國政務,立冬節氣後也是多謀而少動,列國出使的車馬大是冷落,用兵更是自然停止。本來趙國要大舉攻韓,眼看著冬日迫近,自然而然地要等到開春後了。這是一種久遠的習俗,卻比禮法更為廣泛地被天下所認同,遂成了不成文的規矩。不管其中包括了多少緣由,總而言之是有了“冬夏無大事”這樣的天下之風,也才有了“春秋紀事”的講究——舉凡大事,都發生在春秋兩季。

唯其如此,盡管列國間虎視眈眈,即將大戰的傳聞不斷,暖冬羹的煙火還是彌漫了大河上下。就是打仗,也是開春之後了,窩冬之期想好對策養足精神,暖冬羹還是要吃得熱熱火火才是。可誰能想到,就在暖冬羹的炊煙彌漫之際,大河北岸轟然一聲驚雷,天下頓時瞠目結舌——秦國大軍颶風般卷來,河內六十餘城岌岌可危。

快馬斥候流星般飛進大梁,魏國君臣一片驚惶。

年老的魏襄王簌簌抖成了一團:“這這這,豈有此理!如何,便便便冬日與人開戰?”臣子們也亂成了一片,丞相魏齊隻不斷高聲喝問:“丟了幾城?啊!丟了幾城?”眼看無人應答,高聲吼道:“誰願領兵馳援?封萬戶!”饒是如此,幾個武臣也是臉色鐵青地緊緊閉著嘴巴不吭聲。魏襄王情急,拉長了哭聲道:“國尉啊,你倒是說說,該誰領兵了?”

白發蒼蒼的老國尉叫富無,原是執掌捕盜刑治大權的司寇,因與丞相魏齊不和,被調任職爵稍低的國尉。見國王親自發問,他皺著眉頭黑著臉道:“自龐涓戰死,魏國再沒有拜上將軍,幾員領兵大將都在要塞軍營,倉促之間,能有何人?”魏齊見這老人在這個要命關口扯到自己不讚同設上將軍頭上,連忙一副恍然大悟的模樣高聲插斷道:“臣啟我王:大將新垣衍、公孫喜勇猛善戰,可解河內之危。”老富無一陣冷笑:“社稷存亡,丞相還是一味任用私人,國將不國也。”魏襄王急迫道:“你倒是舉薦一個!”老富無鐵青著臉色道:“信陵君,現成大將如何不用?”魏齊漲紅著臉厲聲道:“信陵君打過仗麼?國事不是兒戲!”老富無亢聲道:“名器束之高閣,如何自己放光?!”

魏襄王黑著臉思忖良久,兀自嘟噥道:“找信陵君謀劃謀劃也可,打仗還是晉鄙新垣衍公孫喜靠實了。”魏齊本來就一心捕捉老國王的顏色,立即高聲道:“我王明斷,掌璽官立即草令,宣三大將入朝聽候王命。”老富無大急,滿臉通紅地嚷了起來:“河內燃眉之急,縱然用此三人,也得立即派出快馬特使,下令星夜北上。召來大梁,往返便是兩日。魏齊,可有你這般丞相?我王明斷!”魏齊此時如何能眼看這老倔頭氣焰猛長,厲聲嗬斥道:“軍國大事,社稷存亡,我王要麵授機宜,還要頒賜兵符、設宴壯行。富無,你這國尉白做了!王道法度,豈容如此草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