弩是弓箭的革命。弓箭純粹依靠人的膂力張弓射箭,要在強力拉弓的同時瞄準,若引弓延時太長,人力便難以支撐。《射經》記載:九斤四兩為一個“力”,十個“力”為一石,最強的神射手可開十石硬弓,射到將近二百步。但是,以人之膂力,開弓後不能長時間引而不發,瞄準時間很短促,長箭射到五六十步之外,尋常便很難有準頭。實戰之中,這種膂力弓箭隻能近距離地射殺人馬,而不能對城池壁壘鐵甲堅盾等造成殺傷。
弩卻不同。《吳越春秋》雲:“弩生於弓。”其發射之理相同。但弩是裝有延時機關的大弓,依靠的是腳、腰、膝的更大力量張弓,機發弩更是集數十人、百人之力以絞車張弓上弦;上弦後有固定機關先將箭扣於弦上,而後從容瞄準,同時齊射。如此一來,長大銳利的破堅巨箭應時而生,攻堅戰力大是精進。兵法經典多有記載,強弩大箭威力驚人。強弩但發,“箭如車輻,鏃如巨斧,射五百步。”一丈長的巨箭,箭杆如粗大的車輪輻條,至少粗過尋常人的胳膊,箭鏃如巨大的戰斧。如此比一支勇士長矛還要長大鋒銳的兵器,挾萬鈞之力呼嘯而來,何物不能摧毀?
大型的機發強弩較為笨重,便有了單兵操作的步兵弩。輕兵奔襲或埋伏作戰,多用單兵強弩。當年的齊魏馬陵之戰,孫臏伏兵萬弩齊發射殺龐涓,說的便是這種單兵強弩。單兵強弩又分兩種:一是用手臂開弓,稱為臂張弩;另一種是用腳踩開弓,稱為蹶張弩。臂張弩開弓重量有限,不如蹶張弩威力大,所以單兵強弩漸漸地變成了以蹶張弩為主。
戰國中期,韓國的弓弩製作名氣最大,谿子、時力、距來、少府四家弓師製作的強弩射程都在六百步之外。以至於蘇秦說:“天下強弓硬弩,皆從韓出也。”但是,隨著韓國衰落,韓國工匠們在秦國激賞移民的法令吸引下,也漸漸地隨著山東商旅流入了秦國。鹹陽的官營作坊打造強弓硬弩的技藝,便日新月異地超出了。目下藍田大營排列的萬餘弓弩,全數為鹹陽作坊打造。
最後是八千桶猛火油。猛火油,即後人所說的石油。這種可以猛烈燃燒的物事,春秋戰國時名稱頗多,石漆、石液、石脂水、石腦油、猛火油等,不一而足,有人幹脆叫“可燃之水”。戰國時,秦國河西高原的高奴[149]是天然猛火油滲流最多的地方,所以秦國的猛火油可說是得天獨厚。當時,這種物事還派不上更多的用場,除了當地人盛來燒火煮飯,便是軍營取來裝桶密封,一則在陰雨天行軍紮營時引火野炊,更要緊的,則是用來做火攻之物。但有攻城大戰,拋出萬千滲透猛火油的木棒,射出萬千急燃不滅的火箭,一齊撲向城頭城門吊橋壕溝等要害處,燃起漫天大火,抵得上千軍萬馬。
魏冄辦事如霹靂猛火。白起剛到藍田三日,一隊牛車便星夜運來了囤在鹹陽府庫的八千桶猛火油。對於一次大戰來說,這是最富裕的準備了。
這些大型利器在秦軍中是第一次集中操演,將士們亢奮異常,唯恐不能熟練操持技巧而被臨陣裁汰,不吃不喝不睡地守在大校場反複演練。步兵主將山甲更是老而彌辣,火暴暴地來回巡查,旬日之間嘶啞了聲音紅腫了眼睛。白起大急,嚴令全體將士按照統一時段統一號令操演,違令者立即裁撤。這才製止了步軍將士無休止地瘋狂操演。
十月初大校,人人嫻熟個個精通,無一士卒因器械原因被裁汰。
五、冬戰河內 狂飆拔城
隆隆聚將鼓又一次響了起來。
白起升帳發令:步軍五萬,編為三個大營——衝車營一萬五千,弓弩營一萬,由中軍主將蒙驁統領;攻城營兩萬五千,由步軍主將山甲統領;三大營先期兩日出河西離石要塞,沿大河東岸山地,向魏國故都安邑秘密進發。騎兵五萬,編為四路,第一路一萬五千,由前軍大將王齕率領;第二路一萬五千,由後軍大將王陵率領;第三路一萬五千,由騎兵主將嬴豹率領;都從陝塬山地隱蔽過河,王齕鐵騎埋伏於孟津北岸山穀;王陵鐵騎沿大河北岸河灘的無人區秘密進入敖倉渡口北岸的河穀埋伏;嬴豹東進到淇水入河口的山穀埋伏;第四路五千精騎,白起親自率領,出龍門峽穀渡河,直壓汾水入河口的皮氏[150];五路大軍務必於立冬前一日到達集結地,立冬那日一齊發動猛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