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時的隴西,表麵上依然很平靜。但在這平靜的表麵下,卻隱藏著即將爆發的巨大風暴。趙國特使的煽動和占據秦國西地的許諾,重新燃起戎狄部族沉睡了的草原戰國夢。西豲、犬丘、大駱、大荔、紅發、黃發等十六個部族首領歃血為盟,公推西豲頭領刹雲單於為盟主,約定在六國進兵之日大舉叛亂,共同瓜分秦國。趙國特使代表中原六國宣布:消滅秦國後,六國永遠不西出陳倉穀口,隴西、雲中、九原、陰山以及漠北草原永遠是戎狄部族的天下!整個戎狄區域都被這激動人心的許諾煽動了起來。牧民們紛紛收拾馬具戰刀,一隊一隊的赤膊騎兵重新在隴西山地與草原呼嘯衝鋒起來,疏疏落落的叛亂野火正在迅速聚集著。隴西大山裏的左庶長嬴虔,自然嗅到了這股濃烈的血腥味。但嬴虔不是一個莽撞的統帥,他知道目下決不能出擊,為了秦國西陲的安寧,他隻能後發製人。雖然他對東部的壓力感到焦灼不安,也隻有眼看叛亂勢力坐大而後再打硬仗。
就在嬴虔焦灼不安的時候,一隊鐵騎在漆黑的夜裏飛進了隴西大山。秦軍的秘密營地裏,中軍幕府的燈火通宵達旦地亮著。第二天黃昏時分,一隊紅衣騎士簇擁著一個華貴的魏國巨商,悄悄出了秦軍山穀,向北飛馳,繞道北地西部沙漠而後急速南下。
幾天之後,一個驚人的消息在草原和山地彌漫開來:五月初六山東六國將大舉攻秦,草原戎狄部族也將在那一天舉兵反秦,共同消滅秦國。趙國特使因為反對魏國盟主特使宣示的王命,被盟主特使和刹雲單於斬殺祭旗。整個戎狄聚居區域,頓時活躍起來,參與叛亂的十六部族集合了八萬騎兵,全部集結在洮水河穀,等待著大舉東進的五月初六。
五月初四這一天,魏王盟主的特使再次贈送給頭領們一批珠寶,帶領他的十名隨從護衛和刹雲單於殷殷道別,回魏國複命去了。也就在這天夜裏,左庶長嬴虔的五萬鐵騎開出渭水上遊的狹長河穀,悄無聲息地運動到東進要道——狄道峽穀的兩岸密林中埋伏了下來。
五月初六,晴空豔陽。戎狄部族的八萬騎兵,山呼海嘯般向東開進了。按照他們的速度和騎士傳統,一天之內便可以開到陳倉穀口,如果順利,還可以捎帶一鼓攻下雍城。趙侯特使、魏王特使都已經說明,秦國軍兵全部集中在東部,櫟陽以西沒有駐紮防守。所以,戎狄騎兵連前方遊騎斥候都沒有派出,八萬大軍長驅直入。
洮水上遊的廣袤山原叫達阪山,向東數百裏便進入了六盤山。兩片連綿大山中,有一條大峽穀,洮水從峽穀中流過,兩岸是馬匹行人千百年踏出的小道。這是戎狄通往中原的必經之路,時人稱為狄道。南北流向的洮水,進入峽穀後驟然變窄,可著峽穀西邊的大山滿流而下,河道東邊是兩丈多寬的碎石山坡連接大山。所謂狄道,正是在這寬緩的斜坡上踏出的一條便道。這條狄道雖在峽穀之中,卻是有水有草有遮蓋,十分地便利行人歇息。所以,東來西往的商旅行人盡皆視狄道為福道,誰也沒有想到這裏會成為最險要的兵家要塞。
然則,秦軍統帥嬴虔卻是早早就盯上了這條峽穀。這裏本來就是早秦部族的根據地,嬴虔又曾在隴西駐防三年,對這裏的一山一水都很熟悉。隻因為戎狄已成秦國臣民,更遠的胡人也主要在陰山漠北遊牧,秦國西部長期沒有戰事,所以這裏的要塞意義已經被人們忽視了。這次要截擊戎狄,嬴虔自然是毫不猶豫地選擇了狄道峽穀。且不說這裏是戎狄必經,僅說兩岸廣闊的高山密林,山坡不陡不緩,林木不稀不密,便於衝鋒,便於隱蔽,當真是天下難覓的騎兵埋伏的妙地。嬴虔將五萬騎兵分為四路埋伏,北邊穀口埋伏三千人馬,堵截退路;南邊穀口埋伏五千人馬,堵截出路;西邊山高林密且有洮水滾滾,也隻埋伏五千騎兵,專門截殺冒死泅渡過去的漏網敵人;其餘三萬餘主力,全部埋伏在東岸十餘裏的山林之中。嬴虔下了狠心,要將戎狄騎兵一個不留全部鏟除。他對各部發出最嚴厲的命令,誰敢放走一個戎狄騎兵,就用自己的頭顱來換!
戎狄騎兵進入洮河峽穀,依舊是赤膊揮刀呼嘯向前。當幾近二十裏長的峽穀裝完了八萬騎兵時,兩岸密林中戰鼓驟起,牛角號淒厲長鳴,滾木礌石夾著箭雨隆隆飛下,東岸山坡的黑色鐵騎排山倒海般壓頂殺來。戎狄騎兵猝不及防,潮水般回旋倒湧,無奈馬前身後都是鐵騎洶湧,迎頭截殺。西邊是波濤滾滾的洮河,退無可退,逃無可逃。東岸的秦軍主力以五千騎為一個輪次,一波又一波地發動強力衝鋒,輪番向峽穀中衝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