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4章 自然的呼喚,海洋詠歎調(16)(2 / 3)

與此同時,黃河、長江滔滔東流……

實際上,我們可以說,青藏高原不僅關係著中國,也影響著整個世界的冷暖,牽動著地球生態的林林總總。

青藏高原是審視人類曆史和未來的地球上的製高點。

這個製高點在中國。

中國在這個製高點上的後顧、前瞻、運籌、決策,一樣關乎人類及地球未來的命運。

人啊,你不能沒有高度。

人啊,你不能沒有明天。

人啊,你不能沒有流水。

中央電視台1993年3月21日的報道說,青藏高原的大氣和自然保護屬良性狀態,未發現酸雨,其他的工業汙染也遠遠低於內地。

相對而言,這裏還算是一塊淨土。

如果我們不是偷獵者,也不僅僅是匆匆過往的旅人,在享受了炫目的陽光之後,並且看見了真正的藍天和藍天下的唐古拉山及野馬的狂奔,由野馬的蹄印連接著的是出沒在雪線草甸、荒野岩林的火狐、馬鹿、石貂、野犛牛、野駱駝、雪雞、雪豹……我們會不會由此而做一番認真的思索:

在這世界上,什麼是真正的富有?什麼是真正的貧窮?

我們要感謝冰雪。

雪山擎起的雪線草甸,使人類難以涉足,或者說是冰雪劃定的天然界線,冰雪覆蓋之地的原始生態僥幸地得以保存了,也成了高原野生動物群落的最後棲息地。

冰雪,在青藏高原這一特定的地域,會使人想起生命的原色,未經塗抹過的原色,不是形容也不是誇張的冰清玉潔。

可是,有不祥的消息說:屹立於青藏高原腹地的巨大冰川——那是青藏乃至黃河、長江的生命之源——在20年間後退了10千米。

人類的劫掠已經開始深入極地。

溫室效應正在可怕地逼退冰川。

冰川後退的時候,一定是沙漠化活躍的時候,主要由於人為的對草原、山林的毀壞,青藏高原的沙漠化麵積較之1949年,已擴大了1/3。

水土流失總是伴隨著我們。

風雨泥濘總是離不開我們。

然而,我們為什麼不為此感謝上蒼呢?

畢竟,青藏高原太美,太荒涼,也太富有了。

畢竟,黃河、長江是中華大地上的生存之源。

畢竟,為著與災難的奮鬥,我們血管裏的血是熱的,我們的人民在過去的年代裏從來不缺智慧以及吃苦耐勞的精神。

啊!青藏高原。

在你的麵前,低下我們沉重的頭顱,讓雪山的風撫摸我們疲憊而躁動的心,為著極地的源頭、流出的初始默禱——

回來吧!冰川……

誰在謀害大地母親

風霜雨雪,雷暴閃電,山呼海嘯,看中央電視台氣象節目的衛星雲圖就知道了,我們的土地所承受的實在是太多太多了,所奉獻的也實在是太多太多了。

當人類中的先行者終於發出“地球需要愛”的呼籲時,我不知道這個聲音在物質流的狙擊下,尚能傳播多遠。

無論如何,總是有一種聲音出現了。

問題是:我們離開這聲音有多遠?

我們驕傲,因為我們是人;我們嘲弄各種野獸,甚至將它們撲滅,因為我們站著,而且手持武器;我們善於應用各種語言,成套成路的辭令,一輩子說的廢話便車載鬥量;我們也有苦惱,除了身邊瑣事外,總是為錢財擔憂;我們更不知道那種與生俱有的孤獨感是怎麼來的,為什麼嬰兒一到人間便懼怕孤獨呢?還有,明明走在車水馬龍、人頭攢動的大路上時,心裏卻會驟然升起帶有冷意的腳下便是萬丈深淵的邊緣之想……

至少,部分的症結在於:我們疏遠了土地,我們並不了解地球。

地球在一個星係的邊緣——人生的邊緣狀態便是由此給定的——地球不是穩妥地懸浮在浩宇中的——實際上人類生活的世界是分秒不停地旋轉著、運行的、瞬息萬變的世界。

“熟悉”這個字眼,往往是過去的時態。

“陌生”這個字眼,通常是現在的、未來的。

自轉、旋晃、顛搖,是地球的三種基本運動。它每24小時繞地軸自轉1周,它在繞太陽運行的同時本身也由西向東自轉。它那傾斜的地軸沿著一個閉合圓周緩慢運行,每26000年完成1周,勾畫出一對錐體,此種運動稱為進動,極像陀螺的旋晃。因為太陽和月亮的引力,進動的軌道便不是平滑的,仿佛邊緩慢進動邊微微點頭,由此產生的顫搖效果稱為章動。這些運動都是同時發生同時進行的,一個一個迭加地不可思議地組成令人暈頭轉向的複合軌道運動。

這些錯綜複雜的運動速率極大。赤道上各點以每小時1690千米的速率自轉,地球又帶著它的親密的衛星月球以每分鍾1770千米的速率繞太陽公轉,而太陽則又帶著地球以每秒240千米的速率在銀河係中疾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