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小時候在油菜花開的田野裏曾經想過,蝴蝶為什麼在油菜開花的時候準來?我在試圖捕捉一隻蜻蜓的時候被它迷住了:它的多毛而細長的足抓住了一根樹枝,尾巴是那樣長,兩對薄薄的透明的翅膀依然展開著,它是在沉思默想嗎?它為什麼不收攏它的翅膀?後來當我接近它時它飛走了,飛到了河溝裏的一片浮萍上。這浮萍就像蜻蜓船,蜻蜓的翅膀依舊伸展著,另外一隻蜻蜓又飛來了……
翻查各種動物讀本得知,達爾文的進化論在極古老而漫長的昆蟲曆史中,可以找到很多的證據,但也有不少的困惑。迄今為止,科學家認為仍然不能明確無誤地指出昆蟲的始祖是誰,它是由哪類動物進化而來,昆蟲的起源及演化依然為神秘的色彩所籠罩。
已知的最早的昆蟲化石在蘇格蘭,是距今約3.5億年前泥盆紀岩石中的彈尾目化石殘片,“但人們認為彈尾目是一個比較特殊的演化分支,並不能說明昆蟲的起源。同時在3.2億年前的石炭紀又發現了有翅亞綱的古網翅目昆蟲。由此可以肯定無翅亞綱的其他目昆蟲肯定比這還要早得多,遺憾的是至今尚未找到這方麵的昆蟲化石。科學家發現昆蟲界綱的無翅亞綱雙尾目昆蟲與多足綱結合亞綱,在身體構造特征上有許多相似之處……並認為昆蟲是起源於多足綱的結合亞綱,但至今還未真正找到昆蟲起源的更直接更確切的依據”。(《動物博物館》)
實際上昆蟲通過億萬年漫長的演化至今,其豐富和駁雜實在一言難盡。不少古代昆蟲已經絕跡了,更有不少昆蟲與古代昆蟲相比較已麵目全非。但昆蟲學家又經常以蜻蜓為例:今天的蜻蜓與古代留下的古蜻蜓的化石幾乎一模一樣,身體構造與體態均保留著原先的相貌。
因此,當今世界上你我都曾因它萌發過好奇而覺得有趣並伴隨著我們的童年,迄今仍然會不期而遇的蜻蜓,是這個地球上最古老的一種有翅類昆蟲。這類昆蟲曾經目睹了山脈抬升,海陸更替,恐龍出現後的不可一世和滅絕時的無可奈何,也目睹了人類的誕生。
所見太多了,蜻蜓就不說話了。
人完全有理由說,絕大多數動物是在進化過程的變化中生存下來的,但是蜻蜓的基本構造卻在3億多年中沒有發生任何根本性的變化。
教科書上說,哪裏有沼澤,哪裏就有蜻蜓。此言不假,地球上的沼澤濕地是蜻蜓的搖籃,也是它們最喜歡的生存遊曆之地。它們鍾情潮濕但也酷愛陽光,如果不是潮濕和陽光,蜻蜓翅膀漫長的飛行曆史早就結束了。恰恰又是潮濕與陽光為蓬勃生長的萬類萬物不可或缺其一,因此,蜻蜓又是大自然生態完整的飛行著的美麗的標誌。夏日中午的太陽下,哪裏有蜻蜓成群結隊地飛翔起落,哪裏便是林草繁華、流水充盈之地。
蜻蜓的一般狀態所給人的至深的印象,是它在驕陽下的飛行姿態,它所選擇的是連甲蟲也到樹葉下遮陽的時刻。不過蜻蜓在空中展現優雅與美的姿態的時間是短促的,僅僅是一隻蜻蜓2~3年的生命中的幾周的中午而已。當然,蜻蜓非常珍惜這可以展現自己生命之美的一點點時間,即以飛行技巧論,它在飛行過程中便表現得淋漓盡致了:它在空中急停,突然掉頭向後飛,緊急地垂直起落、飛行,又突然加速猛衝。你看蜻蜓們在空中飛,追逐,嬉戲,無不身懷絕技。很難說蜻蜓是最好的飛行器還是最好的飛行師,甚至不能說最好而隻能謂之神奇。所有的神奇隻是因為:每一隻蜻蜓的2對4隻翅膀都由各自獨立的肌肉群控製,蜻蜓的頭部永遠保持著水平飛行姿態,頭部後麵的纖毛則像感受器一樣監控著翅膀與身體的位置,並且在飛行過程中及時地予以校正。
如果3億多年前蜻蜓出現時就是這樣的,確實又何必進化?你進化什麼呢?
神奇是初始給定的,不是進化而來的。
那麼又是誰在初始給定的呢?
你在夏日的晴空下看,蜻蜓是如此的完美。如果你的讚歎變成了對已經過去的億萬斯年的時光的追溯,你還會發出這樣的感慨:這是一種近乎永恒的美,它屬於另外一個世界,它飛翔在我們的麵前是我們的幸運。
蜻蜓的水上生活事關繁衍後代,有的蜻蜓在空中交配,也有的在水上交配,那當然很浪漫,不過需要精密的技術與配合。水上交配是從雄蜻蜓尋找雌蜻蜓開始的,這是這一對蜻蜓生命的重要階段,因為要繁殖後代,但同時也是生命的最後時刻,它們以後的生命隻能以幾個星期來計算了。也許這都是人的感慨,與蜻蜓無關,對於它們來說活著和死去都是美麗的——尤其在飛行和繁殖階段。雄蜻蜓緊緊抓住雌蜻蜓的頭部,雌蜻蜓則把自己的身體彎曲成一個漂亮的交配環。一旦精液傳輸到卵上,雌蜻蜓便不再纏綿當即離開雄蜻蜓,並開始向水裏甩卵,即每一次點水時便產出卵來。蜻蜓點水是極富崇高使命感的。每一種蜻蜓的布卵方式都不一樣,但雄蜻蜓卻都會不離左右保護雌蜻蜓的產卵作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