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爆竹的起源,有個很有趣的傳說:在很久以前,有一種叫做山魈的怪獸經常出來危害人,但山魈最怕火光和響聲,所以每到除夕,人們便“燃竹而爆”,把山魈嚇跑。人們在這響聲中寄托了驅魔避鬼的願望。
還有一種說法認為古時我國很多地區都生長著大量的毛竹。每逢新春佳節。人們就要燃燒竹竿。在歡樂的火焰中,竹筒燒裂,發出劈裏啪啦的響聲,這種清脆悅耳的聲音使人十分振奮。後來,人們不再單純燃燒竹竿了,而是把火藥放進竹竿裏,點著火,令竹竿發出更響亮的爆炸聲。不過這兩種說法都認同燃放爆竹起源於燃燒竹子的習慣,這就是“爆竹”名稱的由來。
然而燃燒竹子實在太不經濟了,況且在沒有毛竹的地方又怎麼辦呢?於是,有人開始用紙卷進火藥製成紙的“爆竹”,這種用火藥製作的紙爆竹很受歡迎,迅速發展起來,我們今日所見的爆竹便應運而生了。
新春佳節,鞭炮聲此起彼伏。放鞭炮是人們對歡愉心情的表達,也包含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據考證,過春節放鞭炮,在我國已有兩千多年的曆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