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裏來的大學生十一
兩年時光,又被孟佳踏進了山山梁梁。
時光也磨去了孟佳許多底色,露出新的色彩。除一頭天然髦發,似乎和當地幹部沒什麼差別。他也會看也不看就一屁股坐在了農家的凳子上,也會大量地喝酒,那一口的漢腔已很大程度上被當地語言默化了,也不再著意衣服的熨帖,顯得隨和、成熟。白臉帶了紫赫,雙目更加光彩奕奕,顯得成竹在胸。山裏的每一寸土地他也熟悉,山裏的戶戶人家他更熟識,許多孩子見他也不怯生。那些要離開此地的話仿佛被遺失到山溝,或埋進了土裏,讓人覺得他要在這裏常住一輩子似的。
這一年,發生了幾件與孟佳有關的事。縣委宣傳部新聞科的人在下鄉總結鄉黨委、政府工作經驗,卻例外地在市報上和省報上接連發了他為群眾排憂解難,興辦教育,活躍山區文化,引用科技成果提高農業產量的先進事跡的報道。
接著,他自己撰寫的《高寒貧困山區的前程在哪裏?》學術論文發表後,全國報刊紛紛轉載,並被邀前往武漢參加有關部門組織的學術研討會。文章從教育、科技、觀念更新等方麵,提出迅速改變高寒貧困山區落後麵貌的措施,並用大量事實論證,引起有關專家的關注。
恰在這時,市委正四處特色一名科技副市長,從報上獲悉了孟佳的事跡和介紹後,覺得這是最佳人選,就到縣裏來征求意見,並對孟佳進行考察。
對孟佳的考察還沒結果,夫人張麗萍卻引起有關人士的關注。不知怎麼,教育局忽然記起,那個偏遠的山區村小,還有一位從城裏來的大專畢業的女教師默默地耕耘了快十個年頭了,就總結出她的先進事跡,號召全縣教師向她學習。並征求張麗萍本人意見,調她進城,說這些年,要求進城的教師太多,現在,不論從學曆、專業對口,還是教學貢獻講,挨也挨上解決她的困難了。
張麗萍半天沒說一句話。慢慢地雙眼似盛開的墨菊。最後,說她走了,還得有人來這裏,自己和孩子、家長熟了,也在這裏習慣了,還不如在這裏不動算了,有別的要進城的老師,可以滿足他們的要求。
孟佳上調的事不知怎麼傳到群眾之中,縣委收到許多群眾的聯名信,堅決要求不能把孟副書記調走。接著,書記和鄉長又親自跑到縣委組織部,反映群眾呼聲,並向組織請示既然群眾要求這樣強烈,願意讓出自己的書記和鄉長位置讓孟佳挑選。組織部龔部長望著他倆笑了笑,笑得意味深長,沒有說什麼。
過不久,又有組織部長和人事局長向縣委書記和縣長親自建議,莫讓自家的肥水流入外人田,是否不要讓人才外流,任命孟佳為鄉黨委書記,再做做本人的工作,堅定一下意誌?書記望著他倆也笑了笑,沒表什麼態。兩人都顯出有點不好意思似的。對於孟佳的崛起,確實太出乎他們的意料。這幾年那裏的工作確實有明顯的成效,他們隻當是鄉裏的書記鄉長領導有方的結果。不知怎麼,他們突然就覺得自己老多了。
不久,孟佳被調市政府。臨走,那裏的群眾流著淚送了兩三裏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