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2章(3 / 3)

沈周

沈周(1427~1509),明代傑出畫家。字啟南、號石田、晚號白石翁。長洲(今江蘇吳縣)人。他出身書畫門第,從小就受著前輩的藝術熏陶,對書畫有濃厚興趣。他不應試科舉,長期鑽研繪畫和詩文創作,繪畫學董源、黃公望和吳鎮;書法學黃庭堅;詩文學白居易、蘇軾、陸遊。書畫詩文都有很高造詣,唯獨繪畫自成一家,形成蒼勁渾厚的風格。他善畫山水、花卉、鳥獸、蟲魚,常題詩詞於畫麵,使畫麵意趣濃重,書體筆鋒雄健,當時被人譽為“二絕先生”。他和他的學生文徵明集天下名畫家組成吳派,被並稱為吳派兩大家。對明代繪畫藝術的發展起了顯著的推動作用。他的作品有《蜀葵圖》、《秋林獨行圖》、《山水》、《策杖圖》、《蕉石讀書圖》、《弈棋圖》、《桃花小鵝圖》、《高枕聽蟬圖》、《三檜圖》、《慈鳥圖》、《空亭秋色圖》、《釣月亭圖卷》等;詩文集有《石田集》、《客座新聞》等。

唐寅

唐寅(1470~1523),明代傑出畫家。字伯虎,一字子畏,號六如居士、桃花庵主、魯國唐生、逃禪仙吏等。吳縣(今江蘇蘇州)人。他出身商人家庭,幼年好學,才華橫溢,鄉試曾中解元。後因科場舞弊案被連累入獄。出獄後,蔑視功名、廣遊名山大川,致力繪畫,靠賣畫為生。 他晚年信奉佛教,生活消沉,放蕩不羈,曾自刻圖章,自稱“江南第一風流才子”。最後,隱居桃花塢的桃花庵,生活更加荒誕頹廢。 唐寅能詩善畫,對人物、仕女、山水、花鳥,無所不精。他初學周臣,後學沈周。所畫山水、仕女筆墨秀潤,格韻沉鬱,風骨奇峭,往往自出新意,形成獨特風格。至於花鳥,則喜用水墨,活潑灑脫,生趣盎然。他的作品有《落霞孤騖圖》、《秋村圖》、《虛閣晚涼圖》、《江南農事圖》、《臨水芙蓉圖》、《藕香圖》、《蘭亭圖》、《山路鬆聲圖》、《秋風紈扇圖》、《孟蜀宮伎圖》、《洞蕭仕女圖》等。著述有《六如居士全集》。

仇英

仇英(約1509~1551),明代傑出畫家。字實父,號十洲。太倉(今屬江蘇)人,居蘇州(今屬江蘇)。他原為漆工,後隨周臣學畫,受到名家的讚譽成為當時畫壇的活躍人物。 仇英的藝術成就很高。他畫山石學王維,畫林木學李成,畫人物學吳元瑜,設色學趙伯駒,博采眾家之長,在技法上絕不為一家一派所束縛。特別是他的人物畫,流麗纖巧,開創了曆史風俗畫的嶄新風格,為當時人物畫做出了範例。他畫山水,喜用青綠色,運筆瀟灑粗疏,細潤綿密,色彩濃重豔麗,意境簡括深遠,技藝精巧入神。他畫的許多曆史人物和隱居仙境的人物,畫麵布景不管是以山水為主,還是以人物為主,在山水人物的結合上都能給人以天衣無縫渾然一體的感覺。他的作品沒有題跋,因此,畫史上把他劃入院體派畫家的行列。仇英晚年,曾客居明代大收藏家項元汴處,觀賞和臨摹前代著名畫家的作品。尤其對趙伯駒、趙鬆雪的畫,臨摹用功最深,達到摹仿名跡,落筆亂真的地步。後代人曾把仇英和沈周、唐寅、文征明並稱為“明四家”。 他的作品有《漢宮春曉圖》、《文姬歸漢圖》、《桃源仙境圖》、《上林圖》、《右軍洗硯》、《金穀園圖》、《職責圖》、《觀瀑圖》、《梅石撫琴圖》、《秋江得渡圖》、《九歌圖》、《赤壁賦圖》、《孤山高士圖》、《陸羽煎茶圖》、《柳塘漁艇》等。

陳洪綬

陳洪綬(1598~1652),明代傑出畫家。字章侯,號老蓮,諸暨(今屬浙江)人,幼年就喜歡畫畫、師承藍英,擅長花鳥、山水,尤其善畫人物。他青年時曾跟劉宗周學理學,補生員後應鄉試不中,於是到北京捐為國子監生。他家境貧寒,喜與窮人接近,生活放縱,不拘禮法,被時人稱為“狂士”。崇禎時期,他一度到宮廷作畫,為宮廷臨摹過曆代帝王像。明亡後,逃回南方,當了一年多和尚,自號悔遲。在紹興、杭州靠賣畫為生。他畫花鳥、山水構思新巧,設色濃麗;畫人物構圖簡括、造型誇張、線條勁挺,富有節奏感和裝飾情趣。他熱心與民間刻工合作,曾為《西廂記》等戲曲小說作繡像插圖。他和當時北方人物畫家崔子忠齊名,有“南陳北崔”之稱。他的作品有版畫《水滸葉子》、《博古葉子》、《西廂記》、《鴛鴦塚》、《九歌圖》、《屈子行吟圖》;還有卷軸畫《戲嬰圖》、《生魯居土四樂圖卷》、《仕女圖》、《花卉小島圖卷》;著作有《寶綸堂集》。

朱耷

朱耷(1626~約1705),清初傑出畫家。有雪個、個山、人屋、八大山人等別號。南昌(今屬江西)人。他是明寧王的後裔。明亡後,隱姓埋名過著悲憤淒涼的生活,為了逃避政治迫害,曾一度削發為僧,後又轉為道士。他的別號“八大山人”,連綴起來好似“哭之”或“笑之”的字樣,奇特而有深意。據說是專為控訴清朝統治者的迫害而設計的符號。他在生活上表現愛哭好酒,衣著隨便,瘋瘋顛顛,並常裝啞巴。這些異常生活表現都寄寓著他的亡國之痛。他擅長畫水墨花卉禽鳥,能另辟新境,創立自己嶄新的繪畫風貌。他早期的山水畫,受董其昌的影響,但風格又不相同;後期的山水畫很有特色,大都是荒嶺怪石,表現了典型的“殘山剩水,地寒天荒”的意境,深深寄托了他悼念亡國之情。他的藝術成就主要在花鳥畫。早期花鳥畫,是從明代“畫院體”演變而來;他師承呂紀和徐青藤,又善於從民間藝術中吸取營養,形成一種稚拙清新的藝術特點。在風格氣質上和他的山水畫有一致之處。所畫的禽鳥都昂著頭,表現出倔強的性格,眼睛的畫法,更奇特誇張,另有旨趣。有時把眼睛畫成方形,眼珠點得又黑又大,頂在眼眶的近上角,現出“白眼向人”的神情。表現出畫家高傲、冷漠和仇視現實的精神狀態。其書法師承王獻之,近似黃庭堅,純樸圓潤,獨具一格,具有點劃流美、挺秀遒勁的風神。書法作品常署名牛石慧,用草書連綴起來寫成“生不拜君”字樣,表示抗清的情緒。朱耷是一個具有民族氣節富於反抗精神的畫家。他的畫具有強烈的思想內容和鮮明的愛憎情感,給人以倔強、堅韌的感召力。在接受傳統上敢於大膽創新,無論是主題、筆墨、構圖、甚至題款上都衝破陳規,為創立新的繪畫風貌,做出了良好榜樣。 他的作品很多,流傳至今的有《河上花圖卷》、《藤月圖》、《魚鳥》、《鬆下鳴禽圖》、《荷花水鳥圖》、《山水圖》等。

石濤

石濤(1630~1724),清代傑出畫家。原姓朱,名若極,別號苦瓜和尚、大滌子、清湘老人等。廣西全州人。他是明靖江王朱亨嘉的長子,父親因在廣西自稱“監國”,被唐王朱聿鍵處死。那時石濤剛滿16歲,在國亡家破的情況下,他由桂林去全州,在湘山寺削發為僧,法名原濟,亦作元濟(後人誤傳為“道濟”),號石濤。後為避兵禍,由湘山寺轉梧州冰井寺,又轉廬山開賢寺,前後住了6年。最後到達黃山,前後住了23年。他一生遍遊祖國名山大川,領悟大自然的形姿神態,為他的繪畫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他畫山水多取材黃山勝景。他對山水、樹石、花卉、神像、魚蟲各類畫都很精通,但山水畫成就最大,也最有特色。他曾主張“筆墨當隨時代”,畫山水要“脫胎於山水”、“搜盡奇峰打草稿”。因此,形成了自己的筆墨風格。他否定董其昌的仿古偏見,提出“法自我立”的藝術主張。他銳意追求獨創,構圖善變,筆墨姿肆,意境新奇,有力地衝擊了仿古的風氣。當時有人說他:“大江以南,當推石濤為第一。”其畫風對揚州畫派和近代中國畫的影響都是很大的。 他的作品有《鬆鶴圖》、《十六阿羅應真圖卷》、《疏竹幽蘭圖》、《枯墨赭色山水》、《雲山圖》、《蘭竹圖》、《喬鬆圖》、《山水冊》等。著述有《石濤畫語錄》、《大滌子題畫詩跋》等。

華?

華?(1682~1756),清代著名畫家。字秋嶽,號新羅山人、東園生、布衣生、離垢居士等。福建上杭人。他曾在造紙作坊做過徒工。從小喜歡繪畫,遠師馬和之,近受陳洪綬和石濤的影響,在繼承明清寫意花鳥傳統的基礎上,形成自己的風格。他善用粗筆、渴筆作畫,畫出的花鳥、草蟲,形象都自然逼真,生動活潑,富有生趣。畫人物則以簡取勝,標新立異,獨開生麵。他在揚州居住很久,畫風流傳極廣,繼承他的有著名畫家朱本、李梅生等人。對清代和近代花鳥畫有不小影響。他還擅長書法,學習鍾繇、虞世南,他的作品有《列子禦風圖》、《秋水瀨羽圖》、《芳穀攬秀》、《寒竹幽禽圖》、《盤穀山居圖》、《銀湖吹夢圖》、《鬆韻泉聲圖》等。著作有《離垢集》、《解館詩集》。

鄭燮

鄭燮(1693~1765),清代著名書畫家、文學家。字克柔,號板橋,江蘇興化人。早年家境貧寒,後參加科舉考試,中進士。曾任山東範縣、濰縣縣令,他不逢迎上司,同情人民的疾苦,遇到災荒年月,毅然開倉濟民,撥款救災,因而得罪鄉紳,後被罷官。他晚年定居揚州,靠賣書畫維持生計。鄭燮在藝術思想上主張革新,反對泥古,重視藝術的獨創性,堅持深入生活,觀察寫生。他受徐渭、石濤、八大山人的影響很深,但又堅持獨自的風格。與當時的名畫家高鳳翰、高翔、李鮮、金農、黃慎、李方膺、羅聘等人,被稱為“揚州八怪”,形成一支活躍在江蘇揚州畫壇的革新畫派,在繪畫藝術上闖出一條新路。鄭燮的畫以竹、石、蘭蕙為最佳。他畫的竹蘭形象生動多姿,筆墨秀勁瀟灑,濃淡疏密,天趣橫溢,能巧妙地把客觀物象與充沛的感情融鑄於藝術形象中,達到完美的境界。他的書法用隸體摻入行楷,自稱“六分書”,兼有畫意的美感,獨樹一幟,人稱“亂石鋪街體”。他還兼長篆刻,古樸雅典,豐富新奇。他的畫風影響很深。他的作品有《修竹新篁圖》、《清光留照圖》、《蘭竹芳馨圖》、《甘穀菊泉圖》、《拄石幹霄圖》、《叢蘭荊棘圖》、《畫竹留贈圖》等,著述有《板橋文集》。

趙之謙

趙之謙(1829~1884),清末著名書畫家兼篆刻家。字扌為叔,號悲庵、無悶、笑道人等。浙江會稽(今紹興)人,出身商人地主家庭,成豐舉人,曾做過江西鄱陽、奉新、南城等知縣,他擅長花鳥畫,對書法、篆刻也很有造詣,在繪畫方麵,師法徐渭、朱耷、石濤及揚州畫派的李魚單,羅聘等。並能大膽突破,在生活中汲取新鮮題材,筆法剛柔相濟。理法嚴密,筆墨酣暢,設色濃豔豐厚,富有生氣。在書法方麵,初學顏真卿,後學魏碑,再參以鄧石如的篆分筆法,形成“顏底魏麵”的書派、風格沉雄樸厚,骨肉豐美。在篆刻方麵,講究文字的布局和刀法的變化,結構嚴謹,渾樸秀勁。他善於將詩、書、畫、篆刻有機地結合起來,成為統一的整體,為後人所稱道。他的作品有《葵花繡球》、《蕉石》、《鐵樹》、《太華峰頭玉頂蓮》、《柏樹》、《古柏靈芝》、《桂樹冬榮》等。有著述《補環宇訪碑錄》、《悲庵居士詩》、《悲庵居士文存》、《六朝別字記》等。還有《趙扌為叔印譜》、《趙扌為叔手刻印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