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3章(1 / 3)

任頤

任頤(1840~1896),清末傑出畫家。字小樓,後改字伯年。浙江山陰(今紹興)人。他小時曾得到父親的指授,學習繪畫。少年時曾參加太平天國革命軍,當過旗手。後流落上海,曾在一家扇子鋪裏當學徒,為人畫扇麵。後跟海派任薰學畫,很快就在技術上超過老師,逐漸成長起來,以賣畫為生,他受陳洪綬的影響很大,在當時畫壇上是一個少見的全才,他對人物、山水、花卉、禽鳥等方麵都很精通。他的繪畫題材極為廣泛,筆墨豐富多變,構圖新巧出奇,主題鮮明突出,虛實相間,濃淡相宜,富有詩情畫意,形成一種清新流暢的風格。成為當時“海派”最有名望的畫家。 任伯年主要成就還在人物畫和花鳥畫方麵。他的人物畫,內容廣泛,有反映人民生活的題材,也有曆史故事畫和神話人物畫。他所畫的太平天國偉大鬥爭的畫,如《關山在望》、《故土難忘》、《關河蕭索圖》等作品,充滿了憤慨悲壯的情緒,反映了他對人民起義遭到失敗的悲痛心情和對清王朝的腐朽殘暴和滅國行徑的憤怒控訴。他的人物肖像畫,巧妙地把花鳥畫的技法融入人物肖像當中,兼用工筆寫意,筆簡意長、神完氣足,線條流暢、色彩鮮明,使當時纖弱人物肖像畫為之一振。他的花鳥畫,總把禽鳥放在主要地位,以花卉為背景起襯托作用。總之,他的人物畫與花鳥畫,不管是大筆寫意,還是細筆雙勾,都靈活生動,使畫麵充滿詩的意境,把傳統人物畫和花鳥畫藝術向前推進了一步,對我國傳統繪畫的發展有著一定的影響。他的作品有《車津話別圖)、《鬆下聞蕭圖》、《稻熟鵪鶉圖》、《蘇武牧羊圖》、《群仙祝壽圖》、《女媧煉石圖》、《樹蔭觀刀圖》以及《沙馥肖像》、《高邕像》、《吳昌碩像》等。

吳昌碩

吳昌碩(1842~1927),近代著名篆刻家、書畫家。名俊卿,字昌碩、倉石,別號缶廬、苦鐵。浙江安吉人,他出身文人家庭,父親對金石篆刻很有研究,因此,從小就受到家庭濃厚的文藝熏陶。成年後,曾任江蘇安東縣令一月。後轉居上海。他先專攻篆刻書法,其篆刻融合皖、浙諸家之長,並以秦漢鈴、印、封泥及瓷瓦文字入印,風格雄渾蒼老,自成一派。又擅寫“石鼓文”,樸茂雄健,能破陳規。50歲開始學畫,深受趙之謙、任伯年畫風的影響,並吸收徐渭、朱耷、李魚單等人的技法,兼以篆書、狂草筆意入畫,構圖形象都摻以金石情趣。他主張繪畫要表現氣勢。他的畫表現出豪邁奔放的氣勢,顯示出他對生活的積極態度和健康的審美感情。他喜歡畫藤本植物,如紫藤、葡萄、南瓜、葫蘆等花卉蔬果,筆勢奔騰飛舞,如走飛龍,一氣貫通,自開新貌,加上題款鈐印,配合有致。他卓越的繪畫藝術在近代繪畫史上獨放異彩,成為繼任伯年而起的“海派”主將,開一代風氣的宗師。曾被同道推為西冷印社社長。他的作品有《吳昌碩作品集——繪畫》、《吳昌碩作品集——書法篆刻》、《吳昌碩扇麵畫選》等。

齊白石

齊白石(1863~1957),現代傑出畫家兼篆刻家。原名純芝,字渭清,後改名璜,字瀕生,號白石,別號借山吟館主者、寄萍老人等。湖南湘潭人。幼年家境貧寒,隻讀過半年書,後學粗木工,工餘自學畫畫。20歲後成為精細木工的雕花能手。27歲正式拜胡沁園、陳少蕃學詩學畫,經過一年的刻苦學習,掌握了傳統繪畫的基本技法。28歲以後做畫工,專為鄉裏人畫衣冠像。他勤學苦練,不斷開拓藝術生涯。40歲後遊曆祖國各地,踏遍名山大川,做山水畫寫生。七八年時間,“五出五歸”,足跡遍及半個中國,廣泛的遊曆使他既開闊了眼界,也積累了素材。後在家閉門讀書和畫畫,藝術上大有長進,57歲後定居北京,以賣畫、刻印為職業。在藝術上常與陳衡恪相切磋,他非常推崇徐渭、朱耷、石濤、吳昌碩等前輩畫家。60歲後重視創新,不斷改革畫法,他融合了傳統寫意畫和民間繪畫的表現技法,創造了獨特新穎的藝術風格。當時,在中國畫壇上,有“南吳北齊”的譽稱。 齊白石到晚年,還不斷地向藝術高峰攀登。他一生擅長花鳥、魚蟲,也畫山水、人物,其中尤以蝦、蟹、魚、蛙,受時人稱讚。他的作品構思奇特、造型簡樸、筆墨精妙、色彩強烈、給人一種明快健康、生機勃勃的美的享受。他的篆刻樸茂有力,書法剛勁沉著,都表現了齊白石老人的意趣。至於他的詩文、畫論也都各具特色,有獨到之處。 建國後,他曆任中國文聯主席團委員、中國美協主席等職務。1953年獲文化部授予的“人民藝術家”稱號;1955年德意誌民主共和國授予德國藝術科學院通訊院士榮譽獎;1956年世界和平理事會授予1955年度國際和平獎金。 他的作品有《齊白石繪畫選集》等。

黃賓虹

黃賓虹(1865~1955),現代傑出畫家。名質,字樸存、一作樸人,號賓虹,別號予向、虹廬、虹叟等。祖籍安徽歙縣,出生於浙江金華。幼年聰慧好學,六七歲就臨摹家藏前人的畫冊。後從師學畫,刻苦臨摹唐宋以來傳統名畫達十年之久。長期的刻苦鑽研和自學,為他的繪畫發展打下了堅實的根基。他除了揣摩精研山水名畫,還遍遊祖國名山大川,重視寫生,積累了很多素材。早年,他積極擁護辛亥革命;不久,因形勢所迫,轉回故鄉,一邊耕種,一邊研究書畫藝術。後來,又到上海、北京、杭州等地美術院校擔任教學工作。還為《國粹學報》、《神州時報》、以及商務印書館做美術編輯。黃賓虹擅畫山水,也畫人物、花卉。在技法上受李流芳、程邃及髡殘等人的影響,也取法宋代“馬夏”,元代四家,做到廣收博采,但又融會貫通,自成體係。他作畫最注重表現內在的精神氣質。他的山水畫,布局飽滿,筆法繁密,黑色濃重,層次豐富,充分表現出渾厚深邃的祖國山川的麵貌。黃賓虹在晚年,更嫻熟地運用了墨法,他有時在濃、焦墨中兼施重彩,達到了“明一而現萬千”的表達效果。畫麵上所表現的磅礴氣勢,深遠的意境以及渾然一體的神韻,都給人一種玩味不盡的美的情趣。形成畫家自己的所謂“黑、密、厚、重”的獨特畫風。他所畫的花鳥、草魚,也極清新可愛,獨具一格。除此而外,他對詩文、篆刻、書法、金石文字等也都深有造詣。特別對我國曆代畫論的研究,見解精辟,著述很多。他的著述有《黃山畫家源流考》、《虹廬畫談》、《古畫徵》、《畫法要旨》、《賓虹畫語錄》、《周秦印談》、《古文字證》、《庚辰降生之畫家》、《畫家軼事》、《古文字釋》、《中國畫學史大綱》、《印述》、《賓虹草堂藏印》、《畫學編》等。還有《賓虹雜著》、《仕耕感言》、《黃山前海記遊》、《賓虹詩草》。繪畫作品有《黃賓虹畫集》等。

潘天壽

潘天壽(1898~1971),現代著名畫家、美術教育家。名天授,字大頤,後改名天壽,別號雷婆頭峰壽者。浙江寧海人。他從小生活在農村,熱愛山村景物。青年時期,就顯露出非凡的藝術才能。他畫的山水畫,具有一種不受束縛的氣魄,中年時,接受吳昌碩的意見,博采眾家之長,從徐渭、朱耷、石濤各家技法中汲取精華,形成自己的獨特藝術風格。建國後,他的繪畫藝術,更加精煉樸厚,表現出壯闊的時代感,充滿了雄渾的生命力和純樸的自然美。 潘天壽最精於寫意花鳥和山水畫,對花鳥、山水畫的創新和發展都做出很大貢獻。他的花鳥畫開始受吳昌碩的影響,後來突破了吳的章法,自成一格。他喜歡畫蒼鷹、禿鷲、八哥;也喜歡畫山岩、峰穀、江流、泉水。有時把山水、花鳥結合起來,巧加點綴,不僅使題材豐富多彩,更使畫麵富有自然界幽美的情趣。他還特別擅長指墨畫,繼承清代指畫家高其佩的傳統,加以革新和創造,取得很大成就。他的指畫特點是線條凝煉,有古拙勁挺的情趣。至於他的書法更有獨特風格,他最喜用側筆取勢,峭厲古樸,自成一家。建國後,他曾擔任中國文聯委員、中國美協副主席,浙江省文聯副主席、浙江美術學院院長、教授等職務。為新中國的藝術事業做出很大貢獻。他對書法、詩、篆刻、畫史、畫論等都有精湛的研究,並有豐富的著作。後遭林彪,“四人幫”的誣陷和迫害,含冤去世。他的著述有《潘天壽美術文集》、《聽天閣畫談隨筆》、《中國繪畫史》、《顧愷之》、《聽天閣詩存》,繪畫作品有《潘天壽書畫集》、《潘天壽畫冊》、《潘天壽指畫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