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醉:一般情況選用局部麻醉,其中又以表麵麻醉為主。可選用麻醉軟膏塗於患處。如患者對疼痛較敏感或病變部位較深,亦可選用利多卡因局部麻醉。兒童患者最好選用全身麻醉。
適應證選擇:對於病變色澤重而黑、色素顆粒密集、病變層次較深的太田痣,選用波長106厘米調激光進行治療。對於病變色澤淡而偏綠或偏棕褐色、色素顆粒散在、病變層次較淺的太田痣,選用波長75厘米調激光治療。
術後處理:
局部創麵的處理:首先是預防創麵感染。雖然激光治療同時可將創麵局部的細菌殺死,有一定的滅菌作用,一般不易發生感染,但太田痣治療本身是一個美容問題,稍有感染即可以使創麵加深並遺留瘢痕,所以術後預防創麵感染是非常必要的。術後第2天要及時換藥,創麵外塗抗生素軟膏,無菌敷料包紮。注意保持創麵清潔幹燥,創麵較大者可用抗生素預防感染。
全身調理:合理的飲食、充分的休息是保證創麵愈合的重要條件。一般應注意多食含維生素D、維生素人豐富的新鮮蔬菜水果及含蛋白質豐富的食物。注意臥床休息,減少戶外活動。
心理護理:患者往往因麵部黑斑而精神壓抑,形成孤僻自卑心理,且求醫心切,對治療的希望值很高,多希望一次治療即可恢複正常容貌,否則更加悲觀,甚至輕生。醫務人員應耐心講解疾病發生發展規律及治療過程,講明太田痣分次治療的原因,使患者對治療有正確的認識,增強信心積極配合治療。
療效在開關激光的瞬間高能量作用下,皮膚中相應的色素顆粒選擇性吸收激光能量,汽化並碎裂,但色素顆粒周圍的正常組織細胞卻很少受到損傷。即使病變較重,色素細胞連接成片,在此種特定波長的激光高選擇性地去除色素顆粒後,正常細胞框架仍可以被完整地保留下來。在其後的恢複過程中,顆粒碎屑被巨噬細胞吞噬,並被排出體外,而被清除了色素顆粒的細胞,可在較完整的細胞框架的基礎上很快得以修複。一般經過4~6次治療,可全部治愈,病變區皮膚色澤及質地均與正常皮膚相似。因未形成深人真皮的組織缺損,所以開關激光治療太田痣後無明顯的瘢痕形成,是目前在所有的太田痣治療方法中療效最好的一種。
(二)咖噸斑
咖啡斑為邊緣清楚的色沉著斑,有時和多發性神經纖維瘤合並存在,病因不明了。
1.臨床表現及診斷要點:
皮損為邊緣規則、形態不一的淡褐色(牛奶咖啡色)斑。
幼兒期發生,隨年齡增大而逐漸變大增多。
好發於軀幹和四肢,不會消失,也不惡變。
多並發神經纖維瘤。
組織病理表現:表皮內黑色素總量增加,有散在的異常大的黑色素顆粒(巨大黑色素體基底層黑色素細胞數目也增多。
2.鑒別診斷
雀斑:很少有較大皮疹,病理上基底層黑色素細胞不增多。
斑病:色較深,多見小的斑點。
3.激光治療選用波長激光,先做斑點試驗,流量從小劑量開始,至病變表麵發白為止。治療後1~3個月觀察病情變化。第2次治療參照前次試驗劑量調整,進行大麵積治療。
(三)雀斑
雀斑是最常見的一種斑點狀色素沉著性皮膚病,好發於顏麵、頸部及手背部。國內文獻報道,在544名青年男女中,有雀斑者占18.77%,女性多於男性。
1.病因本病為常染色體顯性遺傳疾病,與先天因素有關。皮損部黑色素細胞並不增多,經日光或其他紫外線照射後,迅速產生黑色素。
2.臨床表現及診斷要點
皮損為針尖至米粒大小的黃褐色或暗褐色斑點,境界明顯,密集或散在分布,表麵光滑,不融合成片,無自覺症狀。
多在6歲左右出現,常隨年齡增長而增多。好發於麵部、頸側及手背,亦可見於胸部及四肢伸側,不發生在掌蹠,也不見於黏膜,多數呈對稱性。色素深淺與季節有關,夏季皮瘮多色深,冬季則少而淡。
組織病理表現:基底層細胞色素增加,黑色素細胞不增多,無痣細胞,多巴反應強陽性。
3.鑒別診斷
雀斑樣痣:發病早,多在1~2歲發生,分布不對稱,無一定好發部位。色素深,與季節無關。
麵正中雀斑病:發病早,常在1歲左右出現,褐色雀斑樣斑點集中在麵部中央部位。伴有其他先天性疾病,特別是精神和神經方麵的先天性疾病。
(五)血管瘤和血管略形
1.概述血管瘤在傳統的教科書中分為3類:毛細血管瘤,海綿狀血管瘤,蔓狀血管瘤。毛細血管瘤又分為草莓狀血管瘤和鮮紅斑疲。1982年財和將血管病變根據血管內皮細胞生物學特性、病理組織學特性和臨床表現分為血管瘤和血管畸形兩大類,逐漸被各國學者承認。草莓狀血管瘤和海綿狀血管瘤屬於有血管內皮細胞增生的血管瘤,而鮮紅斑痣則屬於血管畸形。以往治療血管瘤的方法有冷凍、同位素、X射線、硬化劑注射、激素治療及外科手術,都因治療效果不佳且易繼發瘢痕形成而逐漸被淘汰。激光治療血管瘤是目前最先進、效果最完善的方法,它通過激光的熱效應來達到治療目的。選擇特定波長的激光,特異性地與血紅蛋白結合,血紅蛋白吸收了激光的能量,產生熱效應而凝固,血管收縮,瘤體逐漸消退。
2.適應證
(1)草莓狀血管瘤:呈鮮紅色、柔軟分葉狀血管腫瘤,數目單個至數個,大小不等,境界清楚,好發於麵、頸、頭、肩等部位。病變多在生後1個月內發現,最初表現為很小的紅色斑點,逐漸增大,進入快速生長期,到1歲左右緩慢進入退化期,約70%~90%的患兒在5~7歲時血管瘤可自行完全消退。組織病理檢查見增生期內皮細胞增生,聚集成團,肥大細胞明顯增多;退化期內皮細胞數目減少,肥大細胞數漸降至正常。根據分類法,草莓狀血管瘤歸屬於血管瘤。
(2)鮮紅斑癒:又名葡萄酒色斑、毛細血管擴張痣。多出生時即存在,表現為小的紅斑到大的紅色斑片,形狀不規則,不高出皮麵,壓之可退色。大部分發生在顏麵部,不會自然消退,斑痣顏色隨年齡增長而加深,並出現結節狀改變。病理改變為真皮淺層毛細血管擴張,隨年齡增長,真皮深層及皮下血管也擴張,但內皮細胞不增生。鮮紅斑痣歸屬於毛細血管型的血管畸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