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著幾天都是大好的太陽,麥子曬得很快,庭霜幾個挑了麥子到磨房。
村裏隻有一個磨房,是李昌富的遠房親戚李拴柱經營的,不但散花村,鄰村的收了麥也在這裏磨,靠著這個,李拴柱家境頗殷實。房裏有一頭健騾,每天不停的拉磨,一天可磨三百多斤的小麥。孟家地少勞力多,第一個收完麥,第一個曬完,第一個來磨麵。
磨房裏有個大磨,中心有個圓洞。上方梁上掛著個大木鬥,底部小洞接個小竹管,對準磨盤的圓洞,鬥裏的麥子可以如細流般流到磨眼裏。
磨旁邊是麵櫃,櫃上麵是羅麵用的木框羅,有粗孔的頭羅,細孔的二羅,羅裏磨成粉的碎麥隨著木羅不停搖動,把麵粉漏在櫃裏,麩皮留在羅裏。第一次羅出的麵就叫頭羅麵,比較粗糙,再用細絹羅第二遍叫二羅麵,才是普通人家吃的白麵,羅第三遍的是飛白麵,是富貴人家吃的或是做高級點心用。
庭霜要求把麥子分成兩半,頭羅麵和二羅麵各一半。李栓柱提醒他這樣太浪費,一般普通莊戶人家大多吃頭羅麵,白麵都是很金貴舍不得動用,留著過年包餃子或是給老人病人吃,或是待客招待姑爺姑奶奶的。
所以一般農戶收下麥子除了繳稅納糧,留給自家吃的大多是頭羅麵。還有紅薯土豆包穀雜糧什麼的搭配著吃,省吃儉用也過得去。
庭霜笑了笑,沒有解釋。小葉來幫著種稻插秧,總不能讓人家吃那粗糙的頭羅麵,還有老四正在長身體,讀書也辛苦,不吃好也不行。老二嘴巴也挑,不是抱怨嘴裏淡出毒蛇猛獸來,就是肚裏的小蛔蟲在哭泣,也是個難伺候的主兒。
所以,庭霜挑著白麵回了家,村裏人知道難免又數落他不會過日子啥的。
晚飯時,小葉看自己碗裏是白麵饃,孟家兄弟卻吃棒子麵窩頭,心裏老大過意不去,愈發在地裏用心。
幾個兄弟加上小葉,五個大男人,再加上有了耕牛,楚老頭全力負責家裏和後勤工作,一天往地裏送五頓飯,幹得比一般人家更快,幾天後,原來的土地已經翻過,荒地也平整過,張五哥已經把稻種運來,接下來就是育苗。
小葉以前在鄉下幹活,對種稻很熟,隻是家裏人多地少,實在糊不住嘴,所以就進城打工。現在重拾舊活,自然不在話下。
先是教庭霜怎樣選種,把稻穀倒入鹽水中攪,過一會兒癟穀慢慢上浮,下麵就留下飽滿的稻穀,選擇好穀子後,就是育秧。
小葉觀察著孟家的場院,覺得有些奇怪:“你們有沒有覺得你家菜地的菜長得特別好?南瓜也比別人家的大,豆角茄子什麼的長得又快又好,前天剛摘了豆角,今天那些小豆角又長起來了。”
“哦?”庭霜也東看西看,院裏的果樹果實累累,豆角架一把把的豆角垂得很低,地裏的菜青綠欲滴,池裏的蓮花開得旺盛,尤其是靠近池邊的植物,雞頭米什麼的更是大的不太正常,就象打了激素一樣,但是,這個時代是不可能有激素或是生長素啥的。
庭霜也說不上怎麼回事,隻能歸功楚老丈。
“前些天李大娘來時也這說過,可能我們天天看著,就沒覺得,肯定是楚老丈善於拾掇,你看一根雜草也沒有,還圍了竹籬笆防著小雞進去亂叨。”
小葉說:“就算他會拾掇,也不可能讓菜長得快呀。我覺得可能是你家的水好。”
“我家院裏的小池塘下麵是一眼活泉,可能那個水質好。”
小葉決定就用泉眼的水育苗,院子後麵開塊平地,挖個排水溝,把池子裏的水引過去,種下稻種。果然,稻種比預計的提前出苗,長得也旺盛。
“看來你家的水真的很好。”小葉更加肯定了自己的判斷。
庭霜看著地裏的秧苗,喜滋滋地說:“插好以後,可以在稻田裏養魚,魚可以吃稻田的害蟲雜草,拉的便便可以當肥料,還可以翻動泥土分解肥料。”
小葉看著他很驚訝:“你很懂啊。”
庭霜謙虛地說:“我是在書上看的,幾千年前的《養魚經》是世上最早的養魚書,就記著很多養魚上的事了。從唐宋時就開始多種魚混養。到明代就出現定時定量定質投飼料的養魚方法,魚桑一起全麵發展,很了不起呢。”
“你說的那是池塘養魚,不是稻田養魚。”小葉說,“聽說南方有稻田養魚,可是我不明白,稻田怎麼養魚?魚把稻苗吃了怎麼辦?”
“稻田裏主要是養草魚,草魚吃草不吃稻。”
“可是草魚又不是人,分不清草和稻苗啊。”
“草魚是先吃動物食料,然後才吃草的,嫩秧苗又嫩又甜容易被魚吃,所以要在苗長了幾天之後再放魚。”
庭霜搜刮著前世學來的東西,後悔當初上學時沒好好學,現在又還給老師了,想瞅著沒人時看能不能能用接收器偷偷聯係到呂教授問問他。可是問他估計也不頂事,因為古代現代的氣候變化太大了,最顯著的變化就是變暖。其他還好說,種地可是和氣候密切相關,現代的種地知識再豐富再先進,拿在古代來用也要謹慎,得多跟當地人請教才行。